南财新闻网
充分发挥马克思主义学科建设对于高校人才培养的价值引领功能——专访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梅景辉教授

编者按:我校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以彰显特色、打造高水平大学为核心目标,以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为重要使命,大幅提升学科建设的核心竞争力,坚持走特色鲜明的内涵式发展道路。

学校坚持重点建设应用经济学、工商管理、食品科学与工程等江苏高校优势学科,打造学科高峰。重点扶持马克思主义理论、法学、统计学、数学、理论经济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以及管理科学与工程、软件工程、公共管理等学科,建设学科高原,逐步形成学校为主导、学院为主体、学术骨干为主力的有机统一的学科矩阵,构建结构更加合理、优势更加突出、特色更加鲜明的学科体系。

2020年是学校的“学科建设攻坚年”,一分部署,九分落实。各学院积极谋划、抢抓机遇,扎实有效地推进学科建设等重点工作。党委宣传部特此策划“院长访谈”专栏,围绕学科建设重点工作,邀请学院负责人,通过采访问答形式,为广大师生作深入解读。


者:我校马克思主义学院学科建设的基本情况怎样?有哪些特色和优势?

梅景辉:南京财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成立于2006年2月,是江苏高校最早成立的马克思主义学院,主要承担全校本科生及研究生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和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的任务。2011年获批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2015年学院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被遴选为江苏省重点学科,同年获批“江苏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南京财经大学研究基地”;2018年学院获批江苏省示范马克思主义学院(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科研机构)。2019年,我校马克思主义学科在软科全国排名为第106位,为下一步省优势学科和博士点的申报奠定了坚实基础。

学院设有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形势与政策、研究生思想政治理论公共课6个教研部,并根据学院实际设立相对应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思想政治教育、中国近现代史基本问题研究4个二级学科硕士专业,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与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有机结合。

学院师资力量雄厚,教师年龄结构合理,学术梯队建设卓有成效,入选全国宣传思想文化青年英才1人,教育部优秀中青年思政课教师择优资助计划1人,江苏省社科英才和社科优青2人,江苏省高校青蓝工程中青年学术带头人1人,江苏省333工程第三层次人才3人,江苏省思政领航·扬帆人才计划3人。

学院在教学研究和科学研究方面取得了优异成绩。学院教师近年来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1项,国家社科一般项目8项,获批省部级重大项目4项,省部级一般项目20余项,科研经费达600余万元,出版著作15部,在《哲学研究》《政治学研究》《马克思主义研究》《光明日报》《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等重要刊物发表论文70余篇。出版学术专著17部、教材11部;获省级以上科研、教学成果奖18项。

学院积极引进人才,拓展学科平台,组建创新团队;营造良好学术研究氛围。近年来引进高端人才2人,教授3人,优秀博士15人。将马克思主义学院和中特基地、重点学科、马克思主义研究院协同发展,相互支撑,凝练特色研究方向,积极培养优秀年轻人才,打造标志性教学科研成果;通过举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校园”“马克思主义与我们同行”等系列活动,形成良好团队文化氛围;党的建设与学科建设相结合,推行双科学带头人制度,通过标准化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将党支部建立在教学团队和科研团队之中,以党建思政工作引领教学科研一体化发展,进一步增强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领导权主导权话语权,在学校具有较高显示度和影响力。

当前马克思主义学院学科发展具有五大特色和优势一是全省首家成立的马克思主义学院,在学科建设方面具有“先发优势”;二是严格对标教育部相关文件,制定了标准化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方案,提升了学院的地位,为学院和学科发展确定目标和路线图;三是形成了马克思主义学院、马克思主义研究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基地“三位一体”的立体发展架构;四是学科建设分工明确,学术梯队结构合理,研究成果突出;五是研究生人才培养质量稳步提升,学术成果质量和就业质量高。

记者:马克思主义学院学科建设在我校总体学科布局中是如何发挥作用的?

梅景辉:近年来,我们坚持“以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为龙头,以师资队伍建设为保证,以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为重心,以培养懂经济、会管理的具有马克思主义理论知识和应用能力的研究生和本科生为目标”的理念,形成学科特色鲜明、科研成果突出、教学改革创新、人才培养创优等工作特色和亮点:第一,用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影响、辐射学校经管类学科建设;第二,在学校人才培养和立德树人过程中发挥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引领性与主导性;第三,利用我校经济、管理学科的协同优势发挥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建设的作用。具体概括如下:

立足学校财经类高校特色,在学科建设中注重整合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资源与相关学科的协同创新发展。以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为主导,推进人文法政经济管理类“大学科”交叉融合、协同创新,以江苏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基地、马克思主义理论省一级重点学科为发展平台,推进多学科协作攻关、协同创新,形成若干优秀科研成果。在学科前沿突出的经济、社会、文化和政治热点问题上已形成财经类高校特有的学术体系与话语体系,显示“三大特色优势”:学科核心竞争力优势、马克思主义理论在财经类高校人才培养工作中的主导优势、为地方经济管理引领服务的专业特色优势。特别是将马克思主义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运用于改革开放的实践探索中,推进中国企业自主创新、合理定位,融入全球化价值链循环中,加强政府保障、文化产业、现代服务业、人才培养的价值取向引导和信息咨询服务。本学科与学校应用经济学和工商管理等优势学科相互支撑,为相关学科的实证性、应用型研究提供正确的政治思想导向和坚实的理论基础。为学校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应用复合型人才提供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思想引领。对促进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的思想融合及相关人才梯队建设发挥重要作用。

聚焦立德树人主业,推进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同向而行、同频共振。培育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立德树人理念,发挥马克思主义理论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高校人才培养的引领功能,明确高校办学方向与办学宗旨,强化思想政治教育在人才培养中的突出地位,打造德育工程,推进学生知识、素质与能力的全面发展。促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充分发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对社会思潮的引导和服务功能。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在高校“三进”工作,发挥思想政治工作主渠道作用,对培养高素质的财经类人才发挥重要作用。在“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之间寻找契合点,将“思政元素”融入专业课程,让每门课都聚焦育人主业,每位教师都承担育人的责任,使各类课程与“思政课程”同声相应、同气相求,形成同频共振效应。积极主动和党委宣传部、教务处、研究生院及各学院联动互通,让“课程思政”汲取和借鉴“思政课程”的优秀成果,增强政治意识和理论思维;跳出传统“思政课程”的范式,在更大范围、更广领域为大学生提供多层次、全方位的“思政”滋养,进一步提升大学生的家国情怀和人文素养,将“三全育人”理念落到人才培养实处。

着力提升服务国家重大战略和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水平,注重开展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尤其是对江苏经济社会发展有积极影响的实践应用型项目研究。注重理论研究与社会实践相结合,学科骨干成员积极参加各级宣讲团,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宣讲,宣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积极参与社会服务,从事应用型的课题研究;本学科多项调研报告和咨询报告受到省部级领导批示,关于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话语权建设的理论成果被省委宣传部以理论要报送呈中宣部、教育部领导阅示,在服务国家战略和区域社会经济发展中发挥了积极作用。推进法治德治协同发展,对实现高校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作出重要贡献。学院负责规划、部署马克思主义重点学科建设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积极参与学校思想政治工作及校园文化建设工作的规划和组织实施。在探讨思想政治教育和社会重大热点问题方面,学院贯彻中央和地方政府的重大决策部署,结合江苏实际,创造性开展工作,使本校思想政治工作和校园文化建设取得明显优势,并对推动学校内涵建设与改革发展作出较为突出的贡献。

记者:能否请您介绍一下马克思主义学院学科建设今后的发展方向和近期的重点工作?

我校马克思主义学院学科发展的总体思路:以党建思政工作为引领,以马克思主义学科建设为龙头,以人才培养为中心,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质量提升为重点,以科研的层次和能力提高为着力点,以科学规范的管理和制度建设为保障,以宽松和谐的人际关系与活跃的学术环境为条件,以公平有序的竞争机制为手段,经过5年的努力,建设成为在省属院校处于第一方阵并在全国具有一定影响力的教学研究型学院,马克思主义学科进入省优势学科行列,获批一级学科博士授权点。我们在学科建设规划中,将重点围绕四个方面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前沿问题开展专业性研究。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当代社会思潮研究:在研究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基础上,通过现代中西方哲学及社会制度的比较分析,深入探讨历史唯物主义和当代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现实问题,形成具有财经高校风格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特色。本人对于当代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话语权的构建与发展研究在马克思主义领域具有一定的影响力,团队成员卓承芳副教授及杨荣刚博士等科研骨干对于现代社会思潮发展的研究具有学术前沿意识,未来我们将进一步推进新时代意识形态话语体系建设研究,打造南财学术新高地。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新时代社会治理研究:聚焦本学科方向在研究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发展历程、发展道路、发展规律基础上,探讨当代中国和谐社会建设过程中的若干重大现实问题,在此基础上阐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发展理念。刘希刚教授和王敏光教授、陈翔副教授在相关领域已经取得较多成果,未来将充分发挥学科协同,加强重大问题协同攻关,产出较多影响力大的学术成果。

思想政治教育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研究: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高校党建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对法治德治协同推进机制展开深入系统地研究,系统探析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对高校人才培养的“主渠道”作用。陈章龙教授、茆素琼副教授、范渊凯博士及团队骨干依托学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基地、形势政策与思想政治理论研究中心等平台,带领学术团队展开重大问题的协同攻关,在本学科具有较大影响力,未来将基于财经类学生特点,充分发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对社会思潮的引导和服务功能。

中国近现代史基本问题与执政党建设研究:以历史评价道路选择和未来走向等基本问题为导向,运用历史与逻辑相统一的方法,在总结中国近现代以来历史经验基础上,系统论证毛泽东大同观等基本理念,揭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之路及中国共产党的执政规律。王遐见教授、陈云云副教授及相关科研骨干成员围绕中国近现代基本问题与执政党建设研究发表多篇国家级权威刊物,主持多个国家级项目,未来将在党的思想建设和政治建设方面打造高端学术研究成果。

在未来五年,马克思主义学院将切实加强本学科学术团队建设。建设一支规模适宜、结构合理、协作意识强、在江苏乃至全国具有一定影响的学术梯队;对具有学术研究潜力的教师给予经费支持,通过培养和引进,使本学科拥有5-6名领军人物;8-10名中青年学科带头人、10-15名学术科研骨干,进一步建设科研梯队,提升科研团队的凝聚力和影响力。在学科团队中,对于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建设、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研究及新时代党的建设思想体系构建将成为学科团队创新研究的主流。本人与其他学科带头人做好分工与协作,运用系统性思维与辩证性思维,各研究方向既各具特色,又相互协同,努力打造具有南京财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科特色的研究创新团队。

以“守正创新”为基本理念,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紧紧围绕“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样的人、怎样培养人”这一根本问题,从国家教育大计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大局出发,结合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专业特色、育人特色、学术特色,致力于培养高素质的专业型人才。一是研读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做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的创新者;二是领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中国特色、中国气派,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者;三是勇立科技革命潮头,做现代科技文明的开拓者;四是把握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前沿,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弘扬者;五是坚持立德树人,做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引领者。

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促进马克思主义课程教学与科学研究相融合。按照中宣部、教育部相关文件精神,积极探索、研究和尝试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改革,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针对 性和实效性。马克思主义学院将根据标准化马院建设目标,积极引导 教师在保留自身优势和特色的基础上,进行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改革,以课程组为单位,重新组合教学团队,提炼教学重点难点,形成 以问题为导向的研究型专题教学内容,探索更具特色和吸引力的教学方法,凝练打造标志性的教学成果,以此为基础申报获评1-2项省部级高等教育改革专项课题和省部级教学成果奖。

另外在社会服务和决策咨询方面,提升本学科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决策咨询的水平,注重开展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尤其是对江苏经济社会发展有积极影响的应用型项目研究;注重理论研究与社会实践相结合,鼓励学科骨干成员积极参与社会服务,从事应用型的课题研究;支持教师参加各级宣讲团,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宣讲。不断完善学科成员参与社会实践和理论宣讲的激励机制,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做出应有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