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财新闻网
凝练方向 打造特色 担当主干学科责任——专访经济学院院长朱红根教授

编者按:我校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以彰显特色、打造高水平大学为核心目标,以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为重要使命,大幅提升学科建设的核心竞争力,坚持走特色鲜明的内涵式发展道路。

学校坚持重点建设应用经济学、工商管理、食品科学与工程等江苏高校优势学科,打造学科高峰。重点扶持马克思主义理论、法学、统计学、数学、理论经济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以及管理科学与工程、软件工程、公共管理等学科,建设学科高原,逐步形成学校为主导、学院为主体、学术骨干为主力的有机统一的学科矩阵,构建结构更加合理、优势更加突出、特色更加鲜明的学科体系。

2020年是学校的“学科建设攻坚年”,一分部署,九分落实。各学院积极谋划、抢抓机遇,扎实有效地推进学科建设等重点工作。党委宣传部特此策划“院长访谈”专栏,围绕学科建设重点工作,邀请学院负责人,通过采访问答形式,为广大师生作深入解读。


者:我校经济学院学科建设的基本情况怎样?经济学院在我校学科建设中如何进一步发挥作用?

朱红根:经济学院拥有理论经济学、统计学2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以及政治经济学、西方经济学、经济思想史、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统计学、数量经济学6个硕士学位授权二级学科,应用统计学1个专业硕士学位授权点。统计学和理论经济学均为江苏省“十三五”重点(培育)学科。理论经济学学科已跻身江苏省同类学科前列,并在全国形成了一定的影响力,在2017年教育部第四轮学科评估中,理论经济学学科评估等级在江苏省高校同类学科中排名第二。经济学院的学科特色主要有如下几个方面:

政治经济学研究及应用。该学科是我校最早获批的硕士学位授权点之一。注重对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基本原理和方法的研究,积极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运行和发展规律,推动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中国化和现代化。研究方向包括:《资本论》与当代经济分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理论与实践;经济理论与经济制度比较。该学科现有硕士生导师7人,其中教授6人,副教授1人。具有较强的科研实力,近年来先后在《中国社会科学》《马克思主义研究》《经济学动态》等国内权威刊物发表论文近百篇,目前承担在研国家社科基金项目5项。

经济发展的理论与政策。密切联系中国国情和特色,运用现代经济学研究方法分析和解决中国实际经济问题。研究方向包括:经济发展转型研究;收入分配与经济增长研究;发展经济(三农)理论与政策研究。该学科已经逐步形成一支基础雄厚、协同合作、结构合理的学术队伍,现有3名博士生导师,11名硕士生导师,其中教授5人,副教授5人。近三年来,在《经济研究》《中国农村经济》《The World Economy》等国内外权威期刊发表论文30多篇,先后主持研究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2项,一般国家级科研项目9项。

人口、资源与环境及可持续发展理论与政策。注重研究人口、资源与环境之间的协调关系,特别是发达地区经济增长的资源、环境约束和人口迁移问题。研究方向包括:能源经济学;资源环境经济学;可持续发展理论。该学科师资力量较强,现有硕士生导师9人,其中教授5人,副教授3人。近三年来,在《经济研究》《财贸经济》《Energy Policy》《Energy Economics》等国内外权威期刊发表论文20多篇,近五年来承担8项国家社科基金和自科基金课题。

经济思想史与经济史研究。注重研究、阐发和比较中外近现代经济思想史中有重大影响人物的经济思想。主要的研究方向包括外国经济思想史、中国经济思想史、马克思主义经济思想史。目前已经形成西方经济思想史和民国经济史两个特色方向。该学科现有硕士生导师3人,其中教授2人,副教授1人。近年来,在《管理世界》《China Economic Review》等国内外权威期刊发表论文多篇,承担着多项国家级课题研究。

现代统计学理论与方法。注重结合社会经济发展实际,结合统计学科发展优势,与统计部门、金融部门、数据公司等形成了紧密的合作关系,学科方向涵盖了社会经济统计、现代金融统计、可持续发展统计和应用数理统计等四个方面。该学科现有硕士生导师12人,其中教授7人,副教授5人。近三年主持国家级课题8项。该学科拥有“江苏省统计科学研究基地”学科平台,是江苏省及华东地区统计和数据科学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的重要基地。

数量经济学理论与方法。将经济学、数学、统计学和计算机技术相结合,探讨各种经济数量关系及其发展变化规律,进行经济活动分析、预测和政策分析。主要研究方向有:计量经济学理论与应用、金融数量分析、经济系统优化理论与方法、大数据分析。该学科师资力量较强,现有硕士生导师7人,其中教授3人,副教授4人。在研国家级科研项目2项,省部级项目7项。

经济学院在我校学科建设中,将持续凝练学科方向,不断打磨学科特色,担当起学校学科布局中主干学科责任。2020年是学校“学科建设攻坚年”,我校大力实施“财经底色”“粮食特色”“工科亮色”“文体增色”四大特色工程,加快特色鲜明的高水平财经大学建设。经济学院拥有的理论经济学、统计学学科是学校历史悠久、特色明显的学科,其作用主要体现在:

做好“工作母机”,支撑学校财经学科发展。学院负责为全校经济类和工商管理类专业本科生和研究生开设经济学类的基础理论课程,包括高级微观经济学、高级宏观经济学、高级计量经济学、中级微观经济学、中级宏观经济学、中级计量经济学、统计学等课程。这些课程大多数是经管类专业研究生的学位课或专业选修课,在经济类和工商管理类专业研究生培养方案中占据了重要位置。经济学院精心组织教学力量,不断提升研究生课程的教育质量,为全校经管类专业本科生和研究生科研创新和学术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做强“学术高地”,推动学校财经学科发展。学院师资力量雄厚,学术研究力量强大,近五年来,学院申报成功国家级科研项目数量不断刷新历史记录。以国家社科基金和国家自科基金(简称“两基”)申报为例,2015年,经济学院获批 “两基”项目5项;2016年,经济学院获批 “两基”项目6项;2017年,经济学院获批 “两基”项目6项;2018年,经济学院获批 “两基”项目7项,首次获得1项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2019年,经济学院获批 “两基”项目11项,包含1项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经济学院获批“两基”项目数量达到两位数,取得历史性突破。

做大“人才摇篮”,提高财经人才培养质量。学院的人才培养始终围绕国家战略和江苏经济发展需要,立足江苏,面向长三角地区,辐射全国,坚持“厚基础、宽口径、强素质、重能力”的人才培养原则,旨在培养具有深厚经济理论、统计理论和大数据分析能力,具有社会责任、国际视野和创新精神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毕业生的就业率、就业层次不断提高。近年来,经济学院研究生在全国统计建模大赛、全国市场调查与分析大赛总决赛、全国应用统计专业硕士案例大赛以及江苏省研究生科研创新实践大赛等各类学科竞赛获奖100余项,公开发表论文80多篇。

记者:能不能简单介绍我校经济学院学科近年来的发展成果?

朱红根:近年来,经济学院学科发展的主要成果有以下几个方面:

高质量师资队伍不断充实。学院高度重视师资队伍建设,“外引内培”的力度不断加大,形成了一支了可支撑学科长期可持续发展的高水平师资队伍。学院现有专任教师81人,其中教授26人,副教授28人,80%拥有博士学位,高水平海归博士、教授5人,另有海外访问、交流和留学经历的教师22人。专任教师中有全国模范教师、全国教育系统劳模、全国师德先进个人等5人,江苏省教学名师2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2人,江苏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2人,入选江苏省“333工程”3人,“青蓝工程”学科带头人、学术骨干教师12人,“六大人才高峰”高层次人才2人。学院2016年获“江苏省教育工作先进集体”荣誉称号。统计学学科团队为江苏省高校“青蓝工程”优秀学科梯队、获得“江苏省科教系统工人先锋号”荣誉称号。

高层次科研平台陆续建成。学院陆续成立了“改革发展与治理现代化研究院”“南京财经大学绿色经济发展研究院”“江苏省统计科学研究基地”“江苏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南京财经大学当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基地”“南京财经大学市场调查大数据研究院”6个科研机构。依托这些学术机构和平台,经济学院开展了“双周学术论坛”“研究生科技论坛”等丰富多彩的学术活动,为学院学科发展发挥了重要的平台支撑作用。

高水平实验平台建成运行。学院高度重视实验室建设,建有经济统计大数据分析实验室、计算机辅助统计调查实验室(CAI统计调查实验室)。其中,经济统计大数据分析实验室于2018年底全部建成投入运行,拥有完备的大数据分析的教学与科研系统,现有6台先进的数据分析服务器、55个计算机终端及300TB以上的存储;软件方面有功能强大的教学实验平台和科研平台,面向教学可提供多种大数据应用组件,面向科研可提供多种大数据计算功能以及用户界面良好的科研管理系统。这些设备先进、功能一流的实验室的建立,为经济学院开展经济学、统计学等领域的教学与科研工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高层次科研成果成批涌现。学院科研成果丰硕,2016年以来,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累计立项28项,2项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20项省部级科研项目。在《中国社会科学》《中国工业经济》《Energy Economics》等国内外知名学术期刊累计发表SCI、SSCI、CSSCI论文120余篇。获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1项,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5项,包括一等奖1项、二等奖2项、三等奖2项。

学术影响力明显提升。学院多名学科带头人担任江苏省外国经济学说研究会副会长、江苏省统计学会副会长、南京市统计学会副会长、国际统计协会(ISI)推选会士、中国数量经济会理事等学术兼职,在各类国内外重要会议和场合发出了南京财经大学的声音,显著提升了我校的社会声誉和影响力。

学院还成功举办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论坛第十九届年会、高等教育学会高等财经教育分会统计学专业协作会、全国企业经济统计学会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成果交流会等全国性学术会议,承办了全国市场调查大赛、全国统计建模大赛、应用统计专业学位研究生案例大赛等多项全国性研究生科研创新活动。2018年7月和2019年7月,学院连续两次承办江苏省研究生“高级微观计量经济分析”暑期学校,招生指标只有100人的暑期学校报名人数竟达1300多人,受到了校内外广大师生的热烈欢迎。

记者:能否介绍一下学科今后的发展方向和近期的重点工作?

朱红根:学院将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以学校举办“学科建设攻坚年”活动为契机,以省重点(培育)学科建设为引领,突出工作重点、发挥平台优势、深化机制改革、优化学科方向,全面提升经济学院学科发展质量,为学校建设特色鲜明的高水平财经大学继续做出贡献。

备战省重点(培育)学科验收和全国第五轮学科评估。2020年学院将以理论经济学和统计学省重点(培育)学科验收为契机,对照重点(培育)学科建设的任务书,对标找差,加大学科建设薄弱环节的查缺补漏,进一步提升学科的建设成效,以期在重点(培育)验收评估中取得好的成绩;同时,集中优势力量,成立专门的学科评估小组,合理分工,系统梳理理论经济学和统计学一级学科在教学、科研、人才培养等方面取得的成果迎接全国第五轮学科评估。

深化教师培养机制改革,提升师资队伍创新能力。通过引进和培育双措并举,发挥省、校教学名师在师资队伍建设中的示范引领作用,继续发扬教学团队“传、帮、带”培养青年教师的优良传统,打造一支业务水平突出、创新能力强、政治觉悟高的师资队伍;以现有国家精品在线课程、国家精品资源共享课和省级重点教材为平台,构建满足于新时代全面发展人才培养的立体化教学资源;以打造“金课”为契机,持续深化教学方法改革与创新,构建人才培养的协同育人机制,全面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发挥科研平台优势,提升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能力。学院已经搭建了一批科研平台,形成了一批学术团队,形成数个稳定和明确的研究方向。下一步,学院将依托这些现有的科研平台,加强与政府部门、企事业单位和专业行业的交流与融合,进一步提升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和水平,重点打造1-2个在省内有影响,在国内有地位,在行业内较大知名度的智库或研究基地。发挥经济学科特色,为政府经济管理部门提供咨询和培训服务。学院将整合师资力量,盘活平台资源,发挥理论经济与统计学学科优势,为政府或企业决策提供咨询服务和业务培训,进一步提升社会服务的规模和质量。

充分把握未来学科发展趋势,进一步优化学科方向。充分发挥师资队伍优势,充分挖掘学术资源特色,在现在学科布局的基础上,进一步优化学科结构(方向),拟在统计学学科下设置进一步设置经济统计、数理统计、金融保险统计等方向,在理论经济学下增设发展经济、环境治理等研究方向,为教师成才成长创造更广阔的舞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