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勇于担当,是国家迈向兴旺发达的希望所在。”近日,南京财经大学党委书记张利民为师生讲授“书记校长公开课”,勉励青年师生增强志气、骨气、底气,在国家最需要的时刻冲得出来、顶得上去。
一直以来,南京财经大学利用好“大思政课”主阵地,注重发挥文化浸润作用涵养爱国情感,把爱国之心化为报国之行,让爱国情怀融入青春血脉。
上好爱国主义思政课
“同学们要学习雷锋同志的‘钉子’精神、奉献精神、艰苦奋斗精神,将雷锋精神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争做新时代的好青年,心怀‘国之大者’,将个人的理想追求融入国家和民族的事业中。”近日,在学校庆祝新中国成立75周年升国旗仪式上,雷锋生前战友、雷锋精神传承人赵明才走进南财大,在国旗下演讲。赵老虽年岁已高,但依旧容光焕发,一身笔挺的戎装挂满了勋章,慷慨激昂的演讲让同学们无不动容。
“希望同学们坚定理想信念,牢记南财大‘自谦 自信 务实 超越’的校训精神,传承南财大‘经世济国’的光荣使命。”2024级新生开学典礼上,校长程永波讲授“开学第一课”,希望同学们立大志、明大德、成大才,擘画国之未来,以无私的品格和无畏的勇气,接过祖国建设的接力棒。
近日,南财大党委宣传部组织融媒体学生社团走进南京市规划建设展览馆,参观“奋进强国路 建设新江苏”——庆祝新中国成立75周年图片展。“这些黑白老照片,给我们补充了生动的历史知识。”学校摄影协会会长、信息工程学院软件(嵌入式)2201班解田浩告诉记者,一张张照片让同学们更加直观地了解国家不平凡的发展历程,更加深刻地感受到要牢记历史、珍惜当下,以奋斗姿态激扬青春。
学校推进落实“时代新人铸魂工程”,紧扣“财经底色、粮食特色、工科亮色、文体增色”四大特色工程,打造“书记面对面”“校长下午茶”“书记校长公开课”“开学第一课”“毕业最后一课”等爱国主义思政课,组织学生走进红色展馆、感悟“行走的思政课”,教育引导青年学生胸怀“国之大者”,永葆赤子之心、抱经世济国之志,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
红色文化浸润青年心灵
国庆前夕,南财大仙林校区体育馆内流光溢彩,座无虚席。《爱我中华》《我爱你中国》《旗帜颂》……2000余名师生将爱国之心融入22首赞歌里,以嘹亮的歌声为新中国75周年华诞献上最诚挚而深情的祝福。
正值世界粮食日也是学校建校68周年之际,江苏省艺术基金资助项目、南京财经大学原创话剧《满仓》成功演出。该剧以100分钟的情节,生动演绎了从二十世纪六十年代至今,三代“守粮人”用生命守护“大国粮仓”的故事。
作为新中国自己创办的第一批粮食院校之一,南财大深入实施“粮食特色”工程,教育激励青年学子坚守“粮食定、天下定”的家国情怀,发扬“宁流千滴汗、不坏一粒粮”的爱粮、惜粮、兴粮精神。
“很荣幸能在舞台上感受那一代‘南财人’,他们把青春献给了粮食事业。”饰演剧中角色的南财大广告2302班李海凤表示,作为新时代青年,我们生逢其时,也重任在肩,应主动思考在新时期如何保持艰苦奋斗的前进姿态,让青春在为祖国、为人民、为民族的奉献中,焕发出更加绚丽的光彩。
在今年6月举办的“厚植家国情怀,涵养进取品格”全国第七届大学生艺术展演活动中,学校获舞蹈类、器乐类、戏剧类、声乐类、朗诵、微电影、高校美育改革创新优秀案例7项全国一等奖,获得一等奖总数位列全国第一。近年来,南财大深入实施“文体增色”工程,让红色文化浸润青年心灵,强化学生对“文化自信”的感知,涵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培养塑造时代新人。
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
做实验、研究课题、试生产……南财大食品科学与工程学院“虫影无踪”团队基于基因干扰技术开发的储粮害虫基因靶向药剂作为样板技术目前已在江苏、重庆、江西、广东、海南等多地的粮食储备库进行了全国推广,并取得了显著成效。“每年我国粮食一半以上的储粮损失是由储粮害虫造成的。” 团队负责人、2022级研究生孙德宏介绍说,“我们创新储粮害虫防治新技术,从科研走向创业,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贡献力量。”
南财大经济学院2021届毕业生邱子布毅然放弃沿海城市的工作机会,担任木里藏族自治县乔瓦镇羊棚子村村主任助理期间,先后参与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森林草原防灭火、防汛抗旱防地灾等多项重要工作,全力守护大生态安全、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剪去秀发,投身军营,南财大金融学院金融2105班刘思雨被评为学校第八届励志成才典型人物。作为军旅先锋,“00后”的她怀揣戎装之志、青春热血抛洒军营的故事在校园里广为流传。“四有”优秀士兵、学习标兵、训练标兵、内务之星,经过日复一日艰苦训练和出色表现,刘思雨完成了从一名地方大学生到一名解放军战士的转变。
科技攻关、支援西部、服务乡村、参军入伍,近年来,南财大涌现出一批又一批响应国家号召,到基层和人民中建功立业,服务国家战略和区域发展,让青春之花绽放在祖国最需要的地方的优秀毕业生。
“爱国,是同学们立德的源头活水、立功的坚实之本。”张利民表示,一直以来,南京财经大学在厚植爱国主义情怀上下功夫,积极探索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的创新路径,营造“处处是课堂、时时被熏陶、人人受教育”的浓厚氛围,推动爱国主义精神在学生心中牢牢扎根。
(2024-10-24 交汇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