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财新闻网
首页 > 媒体南财 > 网媒 > 正文
〖人民政协报〗全国政协常委程永波:读书“深”与“浅”,关键在于阅读内容

“全民阅读”已经连续第11次写入《政府工作报告》,从最初“倡导全民阅读”,到过去两年“深入推进全民阅读”,再到如今“深化全民阅读活动”,表明“全民阅读”已经从最初的广泛铺开,发展到今天的提质增效阶段。“全民阅读”作为我国的基本文教国策,已经成为国人的一种生活方式。

书籍,是人们提升自我的重要伙伴

在一个人的求学成才阶段,读书学习是探索知识、拓展思维、培养情感、提升素养的重要途径和主要手段。这是大家对为什么要读书的最自然、最基本的认知。

在第31届全国图书交易博览会上,读者在阅览选购新书。新华社记者 朱峥 摄

但对于“为什么要读书”的认知不应该停留于此。还需要进一步思考两个更深层次的问题:一是离开学校之后,为什么还要读书?二是当今数字时代,互联网如此发达,有海量的信息资源,为什么还要读书?

就第一个问题而言,庄子说“生也有涯,知也无涯”。面对今天瞬息万变的世界,人们要立足社会、贡献国家,都不能与社会的发展相脱离。我们不能期待在学校的十年乃至二十年时光中所学到的知识、增长的智慧,足以应对人生未来几十年将会面临和经历的无限变化。要跟随时代发展,不被时代抛弃,我们就必须不断地读书学习。

就第二个问题而言,人类的文化发展、科技进步,有赖于文字的记载;人类文明绵延至今,依赖于图书。图书文献,它的新颖性可能不如期刊、报纸等其他文献,但它以完整性和系统性见长。通常来说,一部图书出版后,进入流通市场,承载的是作者一段时间内,打磨形成的智慧火花和思想结晶,更能展现对某一问题、某一学科的实践经验和理论思考。从这个角度来说,书籍,不论它的载体是纸本还是数字化设备,都是人们提升自我的重要伙伴。

当然,我们不会也不能仅仅依靠图书来促进自我提升,但阅读无疑是获取知识、掌握技能、增长智慧最重要的方式。如今,我们倡导让阅读成为一种生活方式,不仅是为了在知识、技能上有所提升,还为了调节情绪、丰富生命体验的层次。

趋向经典,是人们天然的内在需求

所谓“有营养的阅读”,我认为是一种提升阅读质量的诉求,这也是人们的一种普遍的诉求。想要提升阅读质量,自然应该选择好书佳作,如同健康的食物会带来身体的滋养,优秀的读物也能带来精神滋养。

如何从充足的文献资源中选择优秀的读物?这就需要不断阅读,扩大视野,从而提升判断力。既能满足个性的需求,又能增强自己获取营养内涵的能力,继而提升鉴赏力,从万千庞杂的信息中,提取出对自己有益的部分。在培养这类能力的伊始,我们自然应该选择那些经过时间和一代代人不断验证过的优秀、有效的文本,即经典。

谈起经典,似乎让人望而却步,但趋向经典,其实是人们天然的内在需求。当今时代,人们利用各种评分网站、各类榜单来选择和规划自己的阅读和生活,体现了人们“好中选优”,获得更多精神滋养的渴望。

“经典”读物,并不仅限于中外文学经典,还包括各个学科、领域自己的经典著作。从微观层面看,前者,可让我们与先人对话,吸取成功经验、总结失败教训、获得文化滋养和心灵慰藉;后者,可带领我们迅速进入一个全新的领域,获得治学的门径,一窥学科的奥秘。从宏观层面看,阅读经典就是担负起传承民族乃至全人类文化的责任,增强国家发展的软实力,赓续人类文明。

“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苏东坡所说的“旧书”,何尝不是经典作品?这些作品不但经过千百年来无数人的阅读考验,同样也能解答同一个人在不同阶段的人生叩问。在经典作品的选择上,可以依托成熟的书目,所谓“目录明,方可读书”;在经典作品的解读上,也需要注意选择好的作者和好的出版社。

图书馆作为专业机构,拥有丰富的图书资源,同时拥有专业人才队伍和技术手段,在书目编制、阅读指导、举办活动等方面能够提供更积极的指引和帮助。我的工作环境是高校,不仅我自己经常利用图书馆的资源来服务自身的教学科研和管理工作,同时,我也经常鼓励广大学子们利用好图书馆带来的便利条件,不断夯实专业基础、提升综合素养。

读书“深”与“浅” 关键在于阅读内容

如今,我们享受着有史以来最丰富的阅读体验、最丰厚的阅读资源。无论何时、无论何地,我们都可以进行阅读。阅读的方式,也从单纯的纸本文献,过渡到多种形式并存:电子阅读器、手机、听书……层出不穷。在这样一个信息爆炸的时代,信息可及性和可获得性大大提升。

从木牍、竹简、缣帛、纸张到数字化载体,阅读媒介虽然在不断更新,却并未影响到文明的跨时空传递。“一屏万卷”的数字阅读时代改变的仅仅是我们传统阅读方式和阅读习惯,从单一的阅读变成多元化阅读,从个人的阅读变成交流互动的阅读,但没有改变阅读的内涵与实质。

我们时常会听到关于不同阅读方式孰优孰劣的争论,也可能陷入对阅读轻浅化、碎片化的焦虑之中。我认为,辩证看待传统方式下的阅读和数字化阅读,根据实际情况选择最适合的阅读方式才是科学合理的。有营养的阅读与媒介没有必然联系,纸质阅读等传统阅读方式和深度阅读并不能划等号,数字化阅读也并不全是无营养的阅读,其本身也可以具有高质量,读的“深”与“浅”关键还是看我们选择什么样的阅读内容,是否结合自身实际采取了最合适的阅读方式。

数字化阅读深深植根于人们的生活

我们应该认识到,载体的变化和阅读方式的改变,并不是要改变阅读本身,而是使阅读的本质有了更多样化的内涵。

我们无法停止科技的进步,也无法拒绝时代的浪潮,更无法遏制人们对于信息拥有和便携的需求。根据公布的《江苏省2023年度居民阅读状况调查》结果显示,江苏省居民的综合阅读率稳中有升,达到90.34%,“上网阅读”在居民主要阅读途径中的占比达71.55%。作为南京财经大学校长,我平时在与师生的交流中发现,大家对数字资源的依赖度达到了非常高的比例,这也得到了图书馆发布的年度阅读报告的数据支持和印证。很明显,数字阅读的大趋势已经如期到来,数字化阅读已深深植根于人们的生活。

新技术可以节省人们的时间,也并非完全无法促进人们深度阅读,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重要的是如何在海量信息资源中吸纳真正的养分,如何弥合信息获得与知识习得、智慧启悟之间的距离,如何主动鉴别网络上的虚假信息,拒绝异于自己思考的权利,从而在阅读中突出作为读者的主体地位,真正感受文化滋养,实现阅读对自身的意义。

为了“实现阅读意义,继续传递书香”愿景,我们的学校、图书馆以及其他公共文化机构,应该着力提升各类人群的信息素养能力,通过专业性的服务,利用新技术,来支持、促进人们阅读习惯的养成,通过组织丰富的活动、搭建多样化的平台,传递书香,丰富人们的精神文化生活,满足人们想读好书,想把书读好的现实需求。

形成书香校园的氛围,既要有世界读书日这样的集中性推广,也要有润物细无声的长效机制建设。结合南京财经大学的实践,我们在营造高品位的阅读文化氛围,着力提升阅读水平上的做法是:一是构建有效的工作机制。将阅读纳入到“第二课堂”体系,把阅读与党建、团建、劳动教育、心理健康等方面工作有机结合起来,突出图书馆、团学部门与教学院系的辐射作用,形成推进“书香校园”建设的工作合力。二是开展特色鲜明的阅读活动。每年在“世界读书日”,由图书馆、学生处、教务处、团委等部门以及各学院组织协同,集中开展丰富多彩的阅读活动。我校图书馆作为开展阅读推广服务的前沿阵地,在做好文献资源建设、教学科研服务的基础上,每年举办“读书节”系列活动,到现在已经举办了16届。三是提升数字化的阅读质量。学校加强电子资源投入力度,将电子文献资源投入提升到文献保障总投入的七成以上。学校还通过推进多媒体、多平台融合方式,以官微、网上图书馆等平台开展经典图书推荐、微书评大赛等线上活动,丰富阅读指导形式,进一步提升数字化阅读质量。定期开展阅读大数据分析,组织发布年度阅读报告,为提升师生阅读率提供指导和支撑。

(2024-4-23 人民政协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