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国际化的推进、人工智能的迅速发展、会计管理型的转变,中国会计的服务对象、范畴、职能、角色等发生了重大变革;会计人才培养面临供给侧改革,传统会计人才明显过剩,高素质会计人才严重匮乏。面对环境的发展与变化,社会对传统会计人才培养模式产生了质疑,中国高等会计教育到底应该培养“什么样的人”才能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高素质会计人才的培养目标、衡量标准是什么?怎样才能培养出社会普遍认同的学界翘楚、商界名流和社会精英?
南京财经大学会计学教授、博士生导师王开田教授认为,传统的会计教育理念已难以适应新时代的要求,在培养目的方面,传统的高等会计教育强调会计智商的提升,忽视了会计情商和会计灵商的培养;在培养基础上,传统的高等会计教育重视会计“知识”的传授与行为规范,弱化了会计“见识”“胆识”和“赏识”的教育;会计教学长期看重第一课堂学习的效果,淡化了第二课堂、第三课堂的作用,不能满足会计职业发展和管理型转变的需要。他指出,传统的教育意识和思维方式正面临着尖锐的挑战,高等会计教育将迎来一个新的发展机遇期;高校作为培养高素质人才的地方,应变革教育方式,在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专业品质方面有所作为,积极地走以质量为内涵的发展道路,方能培养博识多通的专业人才;高素质会计人才的界定应该具有动态性和多样性,高素质的内涵在很大的程度上由社会发展水平和需求竞争状况所决定。在王开田教授带领下,南京财经大学会计学专业将心理学、社会学、行为学等学科的研究成果融于会计教育理论与实践中,提出了“商”“能”“识”一体化高素质会计人才培养新模式,研究成果获得2017年江苏省优秀教学成果奖特等奖。
高素质的内涵:“商”“能”“识”一体化
2005年,时任南京财经大学会计学院院长的王开田教授带领会计学专业团队取得江苏省高校优秀教学成果奖一等奖后,以此为契机,开始了会计人才能力结构的研究,在南京财经大学会计学专业率先进行了理论研究、课程体系建设以及相关教学改革;2006年以来,为适应经济社会需要、遵循人才培养规律,会计学院开展了会计专业教学改革与创新,逐步形成了高素质会计人才“商”“能”“识”一体化培养模式。该模式以培养专业翘楚、职业旗手、事业精英为根本目标;强化“商”“能”“识”核心要素,将隐性“商”素质即“会计三商”、显性“能”素质即“会计五能”以及基础性“识”素质即“会计七识”与专业素质教育、职业素质教育和事业素质教育交汇融合,构筑了高素质会计人才的基本内涵和框架结构;通过实施分层分类培养、三课联动培养和培养机制建设,促进高素质会计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
王开田教授认为,高素质会计人才培养,关键在于高素质内涵的界定上,所谓的高素质表现为会计人才的隐性素质、显性素质和基础性素质等几个方面。
(一)隐性素质:会计三商
隐性会计素质按智慧商数、思维属性等不同分为会计智商、会计情商和会计灵商,即“会计三商”,是高素质会计人才培养的基本目标。会计智商表现为会计学生运用会计知识认识客观事物,解决逻辑问题、理性问题的思维属性,用以衡量会计专业知识水平与技能;会计情商表现为会计活动中的沟通、控制、自觉和自信等情感能力与态度体验,以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会计灵商用以测量会计灵动性与会计创造力,以促进复杂会计事项处理与管理以及会计理论、会计规范创新。王开田教授等认为,从会计三商的关系上看,会计智商是高素质的必要基础,会计情商决定会计智商的发挥,会计灵商是会计智商和会计情商得以充分显现的驱动与保障。
(二)显性素质:会计五能
经过多年的提炼,王开田教授及其团队将会计人才显性素质框架中的能力要素概括为“会计五能”,即会计信息技术能力、会计职业适应能力、会计沟通协调能力、会计管理执行能力、会计创新创业能力等,可以说,会计五能是高素质会计人才培养的具体目标。会计信息技术能力是高素质会计人才培养中极基本的能力要素,体现为会计学生收集、传递、处理和分析信息等方面的能力;会计职业适应能力主要表现为会计学生适应职业环境变化、满足职业发展需要相关的职业规划、职业迁徙和职业判断能力;会计沟通协调能力包括会计学生准确地表达观点、想法的能力,了解自己和他人的理解能力,以及积极协助、说服他人的团队合作能力;会计管理执行能力是指会计学生准确理解管理意图、精心设计实施方案、有效把握控制过程等方面的洞察、决断、凝聚以及心理调适等能力;会计创新创业能力是指会计学生敢于开拓创新、变通创造,善于挖掘商业机会、博取经济效益。创新创业能力是高校培育高素质会计人才的价值追求,创新支撑着创业,是创业的基础和核心;创业是创新的行动化和体现,属于行为创新。
(三)基础性素质:会计七识
王开田教授及其团队创新提出“会计七识”概念,认为会计人才基础性素质体系包括会计知识、会计常识、会计见识、会计胆识、会计赏识、会计共识、会计卓识等七大环节。会计知识是认识客观经济事物的系统化理论与实践性成果,构成人类会计智慧的极根本要素;会计常识是会计专业学生识别经济事项、把握会计事务极普遍、极直接的认识与感知,是会计知识教育必不可少的补充,一般通过通识课程学习获得;会计见识是指会计学生能够对会计事项进行清醒地、正确地判断和反思,能够透过现象看到本质,有独到的见解、观点甚至思想,体现会计职业适应能力的高低;会计胆识,就是对会计见识的大胆传递与展示,不仅要学,更需要练,正如德鲁克说的,管理不在于知,而在于行;会计赏识是对会计知识掌握、会计见识表达的肯定和欣赏,其关键在于学习别人的长处、补齐自己的短板,通过对学生的信任、激励和鼓励,激发其主观能动性与潜能,达到尊重他人、自我欣赏、自我发展的目的;会计共识是指会计见识所产生的个体差异得到充分认可、达成一致认同,并付诸会计实践;会计卓识是指有卓越的会计见识,具备改革意识和创新理念,具有敢于面对逆境、直面压力、突破危机的能力,对事物看得透、把握得准,对策超凡脱俗。
高素质会计人才一体化培养模式立足于学生的全面发展、个性发展,将会计七识与会计三商相结合、与会计五能相融合,内隐外显相协调;知识、能力、素质循序培养、协同推进。王开田教授补充说,其实,会计七识是无法量化的,学识贯通教育与会计三商、会计五能并非完全一一对应的关系,虽突出关键节点、各有主次,但都能有目的地训练多种能力、培养多种素质;学识贯通教育过程是周而复始、螺旋式上升的,学无止境、教无止境。
高素质会计人才培养的路径
南京财经大学会计学院围绕“培养什么样的人”的问题,通过分层培养、分类教学,突出三课联动,体现了“商”“能”“识”一体化动态发展过程。
(一)分层分类培养
南京财经大学会计学院根据学生个体差异,提出“分层培养、分类教学”方案,尊重学生选择权、发挥学生能动性,通过人才培养规格的定位,分类培养多样性、个性化高素质会计人才,分层教学,让学生自主选择专业、班级和发展路径。以“会计智商”为培养目标、信息技术能力为培养规格,开展会计专业素质教育,培养专业型卓越会计人才;以“会计情商”为培养目标,职业适应能力、沟通协调能力为培养规格,开展会计职业素质教育,培养职业型拔尖会计人才;以“会计灵商”为培养目标,管理执行、创新创业能力为培养规格,开展会计事业素质教育,培养事业型创新会计人才。
南京财经大学会计学院采用一系列措施,培养会计学生的个性化和适应性,如实施人才“2+2”培养,一二年级打通培养,三四年级定制培养;大学英语、数学等公共基础课程实施分类教学;开设ACCA方向班,全校范围内遴选编班,聘请国外专家学者担任客座教授、讲席教授,并承担部分课程的教学;开设中英国际班,采用“2+2”模式,两年国内培养,两年国外培养,成功运行已达十年。
(二)三课联动培养
会计学院强化三课联动,创新、改革人才培养方案,狠抓专业基础课、专业主干课建设,加大专业选修课和通识选修课的比重。在充分利用第一课堂的基础上,建平台、搭舞台,推进、活跃第二课堂;强专业、拓视野,延伸、强化第三课堂,三个课堂协同育人。
第一课堂(课内教师主导教学活动):模块化、重创新。通识课程,分设“经济管理与社会责任”“科技进步与科学精神”“会计情商、会计灵商训练”“创新创业与素质拓展”“文明对话与国际视野”“生命关怀与艺术审美”等6个模块课程,突出“三商”“五能”培养;专业课程,建设专业基础课程11门、专业主干课程9门、专业限定选修课程12门、专业任意选修课程15门,其中ACCA班14门课全英文教学;实践教学环节,建成3个会计信息实验中心、2个会计模拟实验室。
第二课堂(课外学生自主教育活动):建平台、搭舞台。增设科技创新中心、学生事务中心、持续改进中心等7个学生组织,完善学生社团设置与工作,各社团都配备有专业指导教师,组织参加全国大学生艺术展演、“五月的鲜花”全国大学生文艺会演等活动。定期举办会计知识大赛、上市公司报表阅读竞赛、科研计划等系列活动;创新开展弟子规、“账量”人生、个人社会责任报告等“德育三部曲”活动;第二课堂活动分设必修项目和任选项目,所有学生4年内至少获得6个学分。
第三课堂(校外学生主动参与实践、交流活动):强专业、拓视野。组织暑期上市公司行、创业实践、寻找杰出校友等特色活动。成立会计国际合作交流中心,每学年出国参加海外合作办学交流项目的学生达到150余人;设立ACCA教育中心、CMA教育中心,举办职业培训,2006年来,累计培训人数达3000人次以上;建立9个海外合作人才培养项目。建设60个实践创新创业基地。
(三)培养机制建设
通过顶层设计,创建适应高素质会计人才培养需求的新型教学管理体制,南京财经大学积极推进资源合理配置与成果共享,为“商”“能”“识”一体化高素质会计人才培养搭建了稳固、优质的环境;建立了个性化人才培养机制、国际化合作机制、校企合作机制、本科生导师机制、双导师机制、信息化教学机制、网络评教机制、教学科研激励机制、用人单位信息反馈机制、毕业生跟踪反馈机制、督学督教工作制度等一整套高质量专业建设保障机制,努力提高培养计划质量、培养过程质量和培养结果质量;长期以来,南京财经大学会计学院实施网上评教,学生从为人师表、授课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课程训练、教学质量的整体评价等方面对教师的教学过程进行评价;大力开展理论研究、专题探索,通过广泛的宣传交流,教学成果得到社会普遍认可,有些成果已成为准专业标准。
高素质会计人才培养的成果
在成果主持人王开田教授带领下,经过团队成员的潜心研究、积极践行,教学成果取得了显著的成效,得到社会各界的普遍认可和广泛赞誉。
(一)成果的推广效果
南京财经大学会计学专业是江苏省品牌专业、国家级别特色专业。在会计学专业带领下,财务管理、审计学、资产评估等专业获江苏省“十二五”重点专业类建设项目(2012年);目前,资产评估专业是财政部门全国资产评估学科建设基地(2008年),财务管理专业是省级特色专业(2009年)。成果对国内同类院校会计学专业建设具有借鉴意义和推广价值。省内外数十所兄弟院校前来交流学习;王开田教授多次受邀河南财经政法大学、宁波大学、内蒙古财经大学、江苏科技大学、常州大学、安徽财经大学、广东外语外贸大学等,为会计学专业师生宣讲“商能识并重”“学识贯通”高素质会计人才培育理念及教育思想;成果在常州工学院等高校得到推广、应用。成果改革理念形成有效辐射。2010年以来,团队成员连续5年参加中国会计学会会计教育专业委员会年会暨会计学院院长(系主任)论坛,特别是在2014年年会上,王开田教授作了“会计灵商初探”的主题报告,引起会计学界的反响;2017年在中国会计学术联盟第一届学术年会上,王开田教授作了“高素质会计人才“商”“能”“识”一体化培养模式探索”的主旨报告。《会计研究》2010年12期、2011年11期、2012年11期,分别介绍了成果观点。2013年成功举办了“全国会计前沿问题高层论坛”,2015年召开了“管理会计国际研讨会”,宣传、推广成果经验。成果得到中国会计学会、中国审计学会、中国资产评估协会和中国企业财务管理协会等会计职业团队和民间组织的认可与好评。
(二)成果的社会反响
人才培养方式引发社会公众的广泛关注。《中国青年报》《光明日报》《扬子晚报》《现代快报》、新华网、江苏教育网、中国社会科学网等多家媒体数十篇报道。王开田教授及其团队成员在《会计研究》《中国高等教育》《财务与会计》《商业会计》《经济管理》等期刊发表了“我国会计灵商教育初探”“会计智商及其提升”“会计情商培养研究”“高素养会计人才的素质与能力结构探析”等相关系列教研论文十余篇,从理论上提炼、总结、形成“商”“能”“识”一体化高素质人才培养体系。会计准则委员会委员刘玉廷教授认为,南京财经大学会计专业在王开田教授带领下,把“商”“能”“识”融入到学生学习生涯中,形成“三个课堂、三个阶段”相互融合的培养制度和培养手段,培养专业型、职业型和事业型高素质会计人才,值得推广。南京理工大学经济会计学系主任、博士生导师徐光华教授认为,南京财经大学会计学专业“1+3”人才培养模式和国际职业资格教育方面的特色,在培养“智商”和基础能力的基础上,为培养学生职业适应和创新创业能力提供了多种选择,致力于培养“卓识”人才,是一种创举。江苏省注册会计师协会秘书长刘家龙认为,南京财经大学会计学专业的毕业生工作态度严谨、敬业,善于学习新的业务知识,具有较强的情商和灵商,工作能力和创新能力强。
(三)成果的培养效果
2013年以来,会计学专业13个班级获评省先进班级,55个学生团队获江苏省大学生实践创新训练计划课题资助立项(其中,国家立项19项);1个学生团队获“挑战杯”全国大学生创业计划大赛金奖,2个全国银奖;学生多次获得ACCA考试世界首名或国内首名的好成绩;数十名学子代表学校参加“五月的鲜花”全国大学生校园文艺会演及全国大学生艺术展演等国家级别文艺和体育竞赛,屡创佳绩。南京财经大学与江苏省统计部门社会调查队合作,了解到本专业毕业生规模大、专业对口度高;本科毕业生毕业率达到99.5%以上;学士学位授予率达到96%左右;应届毕业生当年国内外升学深造率达到26.53%;许多毕业生经过3—5年的磨炼都能成为用人单位的业务骨干,用人单位对学生满意度高。《南京财经大学本科毕业生情况调查报告》显示,2007年—2013年,会计学专业毕业生就业率持续位居江苏高校前列。学生课堂教学测评中,本专业专任教师平均测评分均在90分以上。会计学专业学生成功创立“南京云汇财务数据公司”,为中小企业提供集“在线会计服务、财务共享、顶层设计”于一体的企业服务。该创业项目在2016年第十届“挑战杯”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中荣获金奖;会计学专业学生的“会管家企业服务南京有限公司”创业推介项目参展国家教育部门主办的第九届全国大学生创新创业年会,获得与会领导、专家和参会师生的认可和好评。
(2018-3-7 中国教育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