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财新闻网
首页 > 媒体南财 > 纸媒 > 正文
〖江南时报〗中国人民大学教授郑功成南京谈论民生焦点问题

; ; ; ; ; ; ; ; ; ; ; ; ; ; ; ; ; ;; 

; ; 新闻话题<<<;

; ; 和谐社会建设的春风劲吹,使长期关注民生并从事社会保障、慈善事业、劳动就业理论与政策研究的郑功成教授变得更忙了。作为最年轻的全国人大常委,中国人民大学郑功成教授日前应邀来到南京财经大学,就一系列民生话题高谈阔论。
  原声之一<<<  “民生话题”热是好现象
  “民生话题”趋热是好现象。改革开放的前一个时期,主要是要解决温饱问题,做大“财富蛋糕”,但是发展到一定阶段,就要求我们不仅要做大“蛋糕”,还要分好“蛋糕”。可以说,经济与福利双增长、社会保障“普惠制”的时代已经来临,全体社会成员将越来越多地分享改革开放的伟大成果。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要找准自己的位置,尽量少干预经济事务,而更多地在公共事务和社会事务上尽责。当然,在市场经济还没有完全成熟的情况下,政府还应当继续发挥主导作用,来帮助市场经济理性地走向成熟。比如住房问题,现在出现的房价虚高、经济适用房异化等现象,如果没有政府的适度介入,恐怕难以理性地发展一个城市的房地产市场。同样,在改革开放后,医疗市场放开了,医药企业得到了发展,但其中也有一些畸形现象,出现了“红包”、医药回扣等问题,所以医药市场还离不开政府干预。
  原声之二<<<  民生问题关键在制度建设
  关注民生,绝不只是逢年过节“送温暖”。关注民生不应以一些地方领导人的好恶,或者通过政府的临时动议来体现,而要通过相关的制度安排和政策措施来实现,只有通过相关的制度安排,才能把保障民生、改善民生上升到法律层面。如果缺少制度的安排,暴风骤雨式地“送温暖”,这样的“温暖”在很多时候并不能保温。
  比如最低生活保障制度,这个制度建立起来后,无论你在中国的什么地方,只要你的生活处于最低保障线以下,就可以向政府申请最低生活保障,就有权利得到政府的救助,哪怕政府财政再困难,哪怕要去借债,也要满足百姓的要求。这个制度的一个很大的意义,是它强调了老百姓的权利,严格了政府的责任。
  原声之三<<<  “福利病”担忧为时尚早
  在建立社会保障体系的过程中还存在不少认识上的误区,这些误区甚至影响到了决策层的决策,阻碍了社会保障体系的加快建立。比如,有人把社会保障视为财政的负担、社会的包袱,殊不知,社会保障的投资回报并不能用简单的数据来反映。社会保障在增进国家认同、化解劳资矛盾等方面的贡献是其他任何制度都无法比拟的。再有一个误区就是“福利病”担忧,担心社会保障体系会“养懒汉”。从我们国家的社会保障水平和覆盖面看,这种担心完全没有必要,“事实恰恰相反,根据调查,享受城市低保的人群实际上是最勤劳的群体。再退一步说,养懒汉至少比建监狱好!”
  原声之四<<<  保障民生是责任而非恩赐
  关注民生是政府的道义,改善民生是政府的责任。政府应该把自己理解成纳税人的财政资金的代管人,而不是施予者,财富是由纳税人创造的,而不是政府。因此,关注民生需要的是长久的制度保障,而不仅仅是“送温暖”。“送温暖”不应是一种政府行为,“送温暖”的钱是哪来的呢?假如来自于财政,就是政府应当承担的一种责任,怎么能算是政府“送”的呢?如果我们建立了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完善了社会救助制度,还需要“送温暖”吗?有困难的群众,可以按照法定的程序申请帮助,这是纳税人的权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