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财新闻网
首页 > 媒体南财 > 纸媒 > 正文
〖江南时报〗大学生应从农民工身上学什么
  七八月份,《新青年》的实习记者们冒着高温到建筑工地、到拆迁区,到一个又一个农民工工作现场,到一个又一个农民工的住宿地。走进送水师傅的生活,体验空调安装工的工作,感知拣垃圾老人的内心……通过与农民工50多天的接触,实习记者们对生活对社会对人生有了更深的认识。
  动辄标价四位数的数码设备、每月好几百乃至上千元的生活费、请客吃饭、K歌、泡吧……;这些是一些当代大学生的生活;住简陋的工地棚、吃馒头咸菜、每个月给家里的孩子老人寄生活费、每天累得只想睡觉……这是城市里农民工的正常生活。这个反差或许已经让人习以为常,但作为当代大学生,我们不该麻木!

一则帖子引起的震撼

  近日,在南京财经大学的BBS帖吧上,一篇题为《震撼了我一个晚上的事情》的帖子引起许多人的关注,作者用平实的语言和文字向网友们讲述了亲身经历的一件事情:
  某天下午下课后,该学生在去食堂的路上,碰到一位手提破旧帆布包、胡子拉茬、脸色枯黄的农民工请他帮个忙。原来,这位民工从河南漯河来南京打工,来了好几天了,还没找到工做,身上的盘缠也都花光了,他问这位大学生能不能给他几个馒头吃。学生把他带到食堂,买了两份菜(一份是自己喜欢吃的洋葱炒猪肝,一份是油分最多的回锅肉),并打了两份饭,和农民工坐在一张桌子上吃了起来。农民工显得很拘谨,只是吃饭不怎么肯吃菜,在大学生的劝说下,才吃了一点菜。吃完后,大学生要把很少的剩饭剩菜送到餐具回收处,民工不好意思地拦住他说,想找个塑料袋把剩下的菜带走。考虑到剩菜已经不多了,学生想再买一份菜给民工,民工却怎么也不肯。最后大学生只得找了个塑料袋,又买了4个馒头,装在一起给民工带走了。
  作者说,当他面对着这位与自己父亲年纪相当的农民工时,鼻子一阵酸:“舍不得多花一分钱,吃最普通的蔬菜,喝最容易得来的自来水,穿最耐脏的衣服,抽一块五的香烟,睡最简陋的地铺……这就是我们的父老乡亲、民工兄弟。”
  帖子的最后,作者说道:“今天晚上在网吧包夜,不是为了游戏,而是想把心里这些震撼写出来。看到农民工的境遇,想想自己的父母,他们何尝不是这样辛苦地挣钱供我上学?明早回去好好睡一觉,醒来后好好做人。各位网友,以后如果你们也遇到了这样的事情,真希望你们不要拒绝帮助他们,他们真的太苦了!”

逃一节课意味母亲白忙几天

  《中国农民工调研报告》显示,目前农民工的月工资均比较低,主要集中在500至800元之间。农民工工作的显著特征是劳动时间长(每天工作大多超过8小时)、强度大、危险性高。按800元/月算,一个普通农民工的年收入大概是9600元(不含食宿等日常消费),有的农民工用这不到1万元的收入养活全家老小。
  而以一个公办大学统招生为例,一般的花销为学费4700元/年、书杂费及住宿费2500元/年、生活费4000元/年、通讯费500元/年、交通费500元/年、其他500元/年,一个家庭每年用于一名大学生的开销高达12700元。事实上,不少大学生的实际支出水平远高于这一标准。如果孩子花钱大手大脚,或是就读于民办学校,每年的费用会高出很多。
  尽管农民工和大学生身份不同,但仅仅因为身份不同就应该存在如此的差距吗?这样简单的数据对比得出的结论应该让大学生反省了!其实,每个大学都有贫困的学生,相关调查显示,有近7%的大学生每月消费不足200元,有些家庭经济特别困难的学生每餐的菜单就是“白饭(馒头)+咸菜+免费汤”,他们的父母也许就是普通的民工。而大部分学生的父母也只是工薪阶层,他们把辛苦所得全部倾注在子女身上,宁愿自己节俭,也不愿让子女缺钱花。
  来自山东农村的孙同学激动地告诉记者,“父亲去世比较早,母亲一人在家务农,还有一个弟弟在上高中,全家的年收入少得可怜。如果我逃课一节就意味着我的母亲白忙活好几天,这样的逃课成本岂只是经济账,这是一笔良心账哪!”

“赚钱太不容易了”

  为了培养广大学生“以艰苦奋斗为荣,以骄奢淫逸为耻”的节俭意识,使他们学会换位思考,懂得感恩,南京财经大学曾经在校内开展过一次“生存大挑战”的活动。参加挑战的同学在两天一夜的时间里,不许用手机、不许带任何食物和水,不许依赖别人的资助,靠15元钱生存。这样的要求对于生活在大都市的大学生可能算是一种挑战吧!
  时隔两年,新闻学系于丽娜同学回忆起那次活动时仍感慨道:“赚钱太不容易了!我们第一天给一家商家发传单,整整站了一个下午,累得要命。拿了一点报酬,午饭为了省钱只吃了两个包子,晚饭去吃了一大碗面,我把汤都喝光了,这是从来没有过的事儿。晚上在南京工业大学的一个自习室趴着就睡了,那时候天气也像现在这么冷,桌子有一定的倾斜度,睡得很难受。第二天我们去一家餐馆帮人收拾桌子、点菜,为的就是让人家包一顿午饭。”
  想起这些,于丽娜眼圈有些发红,她说:“从那以后,每次经过南京火车站的广场看到那些农民工在广场上露天铺褥子睡觉时,我就想起当初参加挑战时的自己,我能深刻体会到他们的辛苦,他们真的太累了。”于丽娜告诉记者,从那以后,她的生活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每个月的花费真的一下子降了下来。
  另一位参加过比赛的王萍同学说:“举办这样的活动并非作秀,参加这样的活动更是一种难得的考验。这份体验一定会在我们的生命里留下印记。虽然我们不可能一直这么生活下去,但这段时光会让我们比以往更理解父母不易、更懂得珍惜生活、更懂得勤俭节约,有没有体验就是不一样。”
  当然,也有一些同学参加过那次活动以后,并没有养成勤俭节约的习惯。在食堂,不少大学生乱倒饭菜现象屡见不鲜,更有少数“校园富翁”的高消费到了令人咋舌的地步:时尚手机、笔记本电脑、MP3(MP4)一应俱全;服装、运动鞋非名牌不穿;定期光顾美容院美发厅“提前体验白领生活”;隔三差五下馆子“改善生活”;一次聚会花费动辄数百、上千。更有少数“先富起来”的大学生开着私家车招摇过市,“备受瞩目”。想让他们一下子从“太子”回到“平民”,光靠一次“生存挑战”恐怕是不够的。

感恩父母从每天做起

  感恩父母并不是一句空话,它可以在每一天的生活中体现出来。随着通讯越来越方便,人与人之间的“距离”是缩短了,但感情没有拉近。很多大学生有了手机,并不是为了和父母沟通。就算是和父母发短信,也是像发电报,寥寥几字。在现在的大学生中,绝少有人给父母写信了。写信不是一种形式,只有由衷的想念一个人时,才会想写下来。这说明,大学生活的丰富多彩让大学生们都快把父母“忘”了,任凭父母在远方牵挂和思念。
  真的感恩父母,应该是体现在每天的日常生活中。不浪费、不攀比、买东西从“实用主义”出发、不泡吧、多参加健康的课余生活……;这都是父母的期望,也是大学生可以做到的,并且是有益于自己健康成长的事情。
  长期从事大学生思想教育研究的南京财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的胡连生教授告诉记者,当代大学生中绝大多数是独生子女,他们从出世的那一天开始就“集万千宠爱于一身”。“再苦不能苦孩子”成了千万个家庭的共同信念。长期生活在这样的环境和氛围里,他们中的一些人自觉或不自觉地养成了以自我为中心的思维方式,很少能够站在他人的角度上考虑一下自己的“所得”是否都是那么“理所当然”,自己还应当为父母、为周围的人付出一些什么。现在少数大学生迷恋网络、虚度光阴、不求上进,从根本上讲,就是责任感缺失的外在表现。试想一下,一个连自己的父母都不爱的人,怎么会爱国家、爱集体、爱事业?其实回报父母之爱的孝心并不一定要有多么贵重的礼物,也并不一定需要我们花费太多的时间和金钱。它可以是一声暖暖的问候,可以是一封带着体温的家书,可以是一句报告平安的讯息,在父母看来,它们与献给父母的一处豪宅、犒劳父母的一桌山珍相比,更加珍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