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3日是第三个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当日,一篇题为“南京大屠杀和我有什么关系?”的网络文章刷爆朋友圈。继南京市委宣传部官方微博、微信“南京发布”转发后,共青团中央官方微博,《人民日报》客户端,新华社微信平台相继转载,引发网友热议和思考,其中新华社微信平台的文章阅读量达10万余次,点赞近万次。记者昨天采访得知,文章的作者是南京财经大学的一名大三学生。
这篇情真意切的文章在公祭日里刷了屏
公祭日里,你一定点开过这篇名为《南京大屠杀和我有什么关系》的文章。文章的作者网名叫“荒土”:“南京大屠杀和我有什么关系?客观上,没关系。你是一个独立的人,独立的个体。没有任何人有权力可以把你与这类历史事件绑架在一起,你完全可以选择不关注,并发表自己的意见。这是你的自由。但是,南京大屠杀和她又有什么关系?”“荒土”讲述了为南京大屠杀倾尽一生的华裔张纯如的故事,向网友力证:南京大屠杀研究,是做人的一种担当。“南京大屠杀本于她,没有半分关系。但是张纯如选择去研究这一段历史,并且以这种方式呈现给世人,直至献出自己年轻的生命。史学研究应有这样的担当。不光是史学,我觉得为人也当有这样一份担当。”
“荒土”的文章在网络上扩散的速度是惊人的。网友们给文章写下的评论也带着思考性。“@王家小威”说,南京大屠杀的深入普及很有必要,“我们牢记历史并不是为了仇恨,而是为了更好的和平以及更好的活着,更多的是为了民族的尊严与民族的脊梁。”
“@Pisces阡陌”说,这篇文章读过不止一次,“每次看完都鼻头酸酸的。你不在南京生长,怎么会体会到我们对这座城的感情有多深。”
文章作者是一名95后南京大学生
伴随着文章的刷屏,文章作者“荒土”也逐渐被人熟知。记者昨天了解到,“荒土”是一位南京网友,还是个95后在校大学生。她的真实身份是南京财经大学外国语学院法语14级的学生周昱羽。
接受记者采访时,周昱羽透露,这篇刷屏文章原先刊登在“知乎”上,写下全文大约花了两三个小时的时间,“当时我在学校图书馆里看到了张纯如的故事,心里充满了感慨。后来写这篇文章时,就以美国华裔作家张纯如写作南京大屠杀相关纪实文学的经历为例,还引用鲁迅的名言‘无穷的远方,无数的人们,都和我有关’,表达了爱国热情和青年人的社会责任。”
周昱羽同学出生于1996年,平日热爱阅读社科类书籍。“当时并没有多想,只是看到这样的提问,认为应该写点什么,作为一名大学生,我们应当了解历史,了解历史才能正视现实,才能认清楚我们在当下社会应当承担的责任。其中,我们更加应该尊敬手写纪实,秉笔直书的人们。”
“南京大屠杀和我有什么关系?”(节选)
她(张纯如)是个美国人,华裔。家庭美满,婚姻幸福。前途一片光明。
如果不是她选择研究南京大屠杀的话。
哦,忘了插一句,在她的那本书出版之前,西方社会对南京大屠杀这一浩劫知之甚少。
他们知道奥斯维辛集中营,知道被纳粹屠杀的百万犹太人,波兰人,苏联人,吉普赛人,德国人。但是他们并不知道,二战期间,日军在金陵这所古都犯下怎样的暴行。
多亏了她。
1997年,她出版了算是人类史上第一本“充分研究南京大屠杀的英文著作”(语出威廉柯比,哈佛大学历史系主任,本书的序言也是他撰写的。)
我不知道她当年出于什么原因选择研究这样一个课题。
我也难以想象是什么力量支撑着她研究下去。当她翻阅一篇篇文献,报告,日记,记录稿,她心中又是何等的悲愤,何等的震撼。她面对的是尽显人性恶劣、残忍血腥的历史。书成后,她又得面对日本右翼势力的报复和骚扰。她不断接到威胁信件和电话,这使得她不断变换电话号码,不敢随便透露丈夫和孩子的信息,她曾经对朋友说,这些年来她一直生活在恐惧之中。
后来她患上忧郁症。
2004年。她于自己的车中开枪自杀。时年36岁。
南京大屠杀本于她,没有半分关系。但是张纯如选择去研究这一段历史,并且以这样方式呈现给世人,直至献出自己年轻的生命。
史学研究应有这样的担当,不光是史学,我觉得为人当有这样一份担当。
鲁迅说过,无穷的远方,无数的人们,都和我有关。
就是这般意思了。
(2016-12-15 扬子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