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二十大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擘画了宏伟蓝图,强调“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中共二十届三中全会进一步明确要“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完善乡村振兴投入机制”。这一系列重要部署,彰显了党中央对“三农”工作的高度重视,为我国乡村振兴事业指明了前进方向。
乡村振兴,产业兴旺是根基。通过乡村产业振兴,能为农民增收和农村全面富裕提供坚实的保障。当前我国乡村产业发展仍面临诸多挑战,尤其是在要素投入保障方面尚未得到有效解决,亟须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予以破解。作为经济发展的基础,要素也是乡村振兴的关键。在新的历史时期,我们应重新审视乡村发展的要素结构,构建符合新时代要求的要素保障体系。资本是乡村发展的血液,人才是乡村振兴的核心,集体经济是农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科技是产业升级的关键,而数字经济则为乡村发展开辟了新的蓝海。同时激活这“五大引擎”,真正构建起全方位的要素保障新格局,就能为乡村振兴注入持久动力。
激活资本引擎,畅通乡村金融“活水”。资金短缺一直是乡村发展的瓶颈。破解这一难题,要创新金融服务模式,构建多层次、广覆盖的农村金融体系。应着力打造“农村金融超市”,整合各类金融资源,为农民提供一站式金融服务;推广“信用村”建设,发展农村信用贷款,破解农民融资难题;设立“乡村振兴基金”,重点支持乡村特色产业和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创新“互联网+农业保险”模式,提高农业保险覆盖面和保障水平。同时,应建立健全工商资本“下乡”的引导机制,为乡村产业发展注入新动能。可设立“乡村产业投资公司”,搭建资本与乡村项目对接平台;推行“飞地经济”模式,促进城市资本、技术向农村转移;建立“乡村产业孵化园”,为返乡创业者提供全方位支持;实施“乡村品牌培育计划”,提升农产品附加值和市场竞争力。
激活人才引擎,培育乡村振兴生力军。人才是乡村振兴的核心要素。当前,农村人才流失严重,亟须构建全方位的乡村人才培养和引进体系。可实施“乡村振兴学院”计划,培养一批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复合型人才;推广“人才飞地”模式,允许城市人才在乡村兼职创业,实现人才共享;建立“乡村人才银行”,为乡村发展提供智力支持和人才储备;开展“乡村创客马拉松”活动,激发农村青年创新创业热情。此外,应统筹利用各类涉农教育资源,积极开展大数据、人工智能、电子商务等新技术、新领域创业培训,使返乡大学生和农民工、致富带头人、农村企业家成为乡村振兴的重要力量,打造乡村振兴的“人才高地”。
激活集体经济引擎,盘活农村沉睡资产。集体经济是农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农民增收的重要渠道。然而,长期以来农村集体资产效益低下,亟须通过体制机制创新来盘活。应将优质资源与外部技术、资金等要素进行有效衔接,利用现代科技发展适合乡村特点的新产业、新业态,不断做大集体经济的规模。同时,要健全农村产权流转交易运行机制,确保集体资产“应进必进”的原则落到实处,促进集体资产的保值与增值,确保每一位成员都能分享集体经济发展的红利。推行“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改革,激活农村要素市场,通过发展“村社合作社”“农村产权交易所”等,整合村集体和农户资源,促进农村要素自由流动和优化配置。
激活科技引擎,赋能乡村产业升级。科技创新是乡村产业转型升级的关键。要构建全链条的农业科技创新体系,推动先进技术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可建立“乡村科技创新联盟”,整合高校、科研院所和企业资源;实施“智慧农业示范工程”,推广物联网、大数据等技术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打造“农业科技创新谷”,吸引高新技术企业参与乡村产业发展;开展“乡村工匠”培育计划,传承和创新农村传统技艺。
激活数字经济引擎,开辟乡村发展新蓝海。数字经济为乡村发展提供了新机遇,要全面推进乡村数字化转型。可实施“数字乡村”建设工程,继续加大对农村信息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尤其是在5G、物联网和千兆光网等领域,确保为农业数字化转型提供坚实的网络基础;打造“乡村电商生态圈”,发展农产品网络营销新模式,有效提升农产品的质量和市场竞争力,进而带动农民收入的稳步增长,为农村经济注入活力;推广“互联网+农业”,发展智慧农业、精准农业,实现种植业、畜牧业、渔业和农产品加工业的数字化、智能化及绿色化转型升级,推动农业生产方式的变革,提升整体生产效率与资源利用率;建设“乡村大数据中心”,为乡村治理和产业发展提供数据支撑。
(作者系全国政协常委,民革江苏省委会副主委,南京市政协副主席,南京财经大学校长)
(2024-08-06 人民政协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