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财新闻网
首页 > 媒体南财 > 纸媒 > 正文
〖中国社会科学报〗以文化自信凝聚现代化建设精神力量

中国式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党的十八大以来,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文化自信明显增强,精神面貌更加奋发昂扬。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使人民的物质生活更加富足、精神生活更加富有,必将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凝聚起磅礴精神力量。

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方向

没有文化的繁荣发展,就没有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必须把握文化自信自强与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之间的深刻内在联系,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以社会主义文化的繁荣发展,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

“把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一党的创新理论之‘根’,在‘两个结合’中用马克思主义真理力量激活中华文明的内生动力。”在南京财经大学日前举行的“中国式现代化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高层学术论坛上,清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郭建宁提出,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科学指导是中国共产党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能够坚定信仰信念、把握历史主动的根本所在,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应有之义。

把握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的意识形态逻辑。南京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王永贵认为,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应坚持理论创新与实践创新的衔接,坚持以立为本、立破并举,坚守马克思主义立场,坚持人民至上原则,坚守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正确方向。提升意识形态自觉、增进文化自信,夯实主流文化、厚植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意识形态根基,筑牢民族精神支撑。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工作繁荣发展,激发全民族创新创造的活力,发展文化新业态、新形式,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影响力、感召力、塑造力。

江苏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基地主任王岩谈道,中华文化塑造、涵养了中华民族的特质和品格,是中华民族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独特精神标识。中华文明与中华民族的兴亡休戚相关,展现了中华民族长期奋斗的文化底蕴,承载了中华民族孜孜不倦的精神追求,凝聚了中华民族伟大可贵的精神品质。要与时俱进、守正创新,实现民族文化繁荣兴盛。南京财经大学党委副书记温潘亚提出,要以礼敬自豪的态度对待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守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原生动力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坚定广大人民群众的文化自信自强,使人民群众的精神生活更加富足。

不断丰富人民精神文化生活

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从文化领域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必将更加丰富,中华民族凝聚力和中华文化影响力必将不断增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动力必将更加强劲。

中国式现代化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最紧密的关联在于不断丰富人民精神世界。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研究员周丹表示,难以丰富人的精神世界是资本主义文明无法克服的内在缺陷。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实现了对资本主义文明逻辑的超越。中国式现代化的社会主义性质决定了它是以人民为中心的现代化,超越了以资本为中心的西方现代化,在精神文化领域能够提供丰富人民精神世界的有效措施和方案。

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加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丰富人民精神生活和精神世界。中国人民大学明德书院院长郝立新提出,促进文化发展、丰富人民精神世界和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的价值目标,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在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中丰富人民精神世界,基本思路和现实路径是与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密切结合,在认清精神世界特点与文化发展规律的基础上,找准精神世界存在的现实问题,把握精神世界建构的内在逻辑。郭建宁认为,推进文化自信自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要深化学理研究,把握现代化共同特征与中国特色、中国式现代化与人类文明新形态、中国式现代化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内在逻辑关系,为文化建设提供更好的学理支撑。

教育是让人民生活更幸福、精神文化生活更丰富的重要途径。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党委书记王建华认为,进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事业更要强调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注重与生产劳动、与社会实践相结合。要坚持教育优先发展,注重坚持和弘扬民族精神,强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以人民满意的文化教育丰富人民精神世界。南京财经大学党委书记张利民表示,要深入开展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二十大精神的体系化研究和学理性阐释,以高水平研究成果提升学校思政课的思想性、理论性和针对性,用党的科学理论武装青年,用党的初心使命感召青年,教育广大青年为国家发展奋斗,培养更多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2023-01-16 中国社会科学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