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财新闻网
首页 > 媒体南财 > 纸媒 > 正文
〖中国青年报〗“四方协同、三层归因、五维驱动”——南京财经大学高质量金融人才培养的探索与实践

金融是国民经济的血脉、现代经济的核心和资源配置的枢纽。随着金融对外开放和国际化进程的不断加快,行业发展面临新的形势和挑战,对高质量金融人才的需求日益迫切。南京财经大学金融学院将立德树人作为育人的根本标准,通过创新培养目标、教学资源、育人过程、培养主体、评价体系等要素的有机组合,统筹各方跨界力量,着力培养专业基础扎实、具备创新创业能力、人文素养深厚的高质量金融人才,走出了一条面向全体学生的“四三五”育人模式创新之路,取得了良好的培养效果。

面向新时代,构建“四方协同”新机制

金融行业的发展事关社会的繁荣和稳定,金融人才的培养也离不开社会各界的支持。南京财经大学金融学院联合江苏省内50余家“政产学研”单位,构建了“政府指导、企业参与、学校为主、机构辅助”的“四方协同”育人机制。

教学研讨。通过金融学院院长论坛、政产学研座谈会、走访调研等形式,聚焦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开展深入的探讨与交流,加快补齐育人模式中的短板和弱项,推广应用育人机制中的特色和优势。

孵化平台。与江苏省内多家研究单位开展了全方位、深层次、战略性合作;牵头联系10余家政产学研专家,共同开展经济学类教育活动的研究、咨询、指导和服务工作。

教育教学改革。与南京大学、东南大学、江苏省银保监局、江苏省金融监管局、江苏银行等单位专家开展深入合作,共同主持完成了多项江苏省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重大课题和江苏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课题。

人才培养。邀请来自康奈尔大学、加拿大瑞尔森大学、香港中文大学、中国长城资产管理公司等高校和机构的几十位国内外各界知名专家,进行长短期授课、讲座、论文指导和创新创业指导。

实训实习基地。与长江证券、宁波银行等40余家企业建立了实训实习基地,以综合训练为目标,以实际项目为载体,以教学改革为突破,以严格管理为保障,深化校企合作,构建了一条“理论学习-模拟交易拓展-实战成熟”的高质量金融人才培养链。

质量监控。聘请的政产学研专家作为学院兼职督导,从培养方案、教学资源到教学过程、培养成效进行监控,打造全流程、系统性、闭环化的人才培养质量监控体系,保障人才培养质量持续改进与提高。

立足新格局,落实“三层归因”新内涵

南京财经大学金融学院聚焦国家战略和社会需求,立足于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从“德智体美劳”五个维度,动态分解高质量金融人才的构成要素,构建出科学系统的立德树人培养效果指标评价体系;重点对用人单位和毕业生开展问卷调查和深度访谈,综合分析学院人才培养效果,科学识别出人才培养的优势和短板;并将短板领域代入到培养目标、培养方案和培养过程三个环节进行逐层归因;进而科学制定革新方案,系统优化培养模式,通过教学供给侧改革,提升学生学业挑战度,培育高质量金融人才。

迎接新发展,聚焦“五维驱动”新路径

按照综合化和个性化结合的教育理念,南京财经大学金融学院通过名师、精课、教材、平台和赛事等“五维驱动”,形成全流程、系统性的人才培养模式,努力培养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差异化专业能力突出的高质量金融人才。

名师驱动。依托国家级和省级人才,学院大力推进名师进课堂和传帮带,建成责任心强、教学水平高、结构优化的金融学类核心课程群教学团队。

精课驱动。围绕线上、线下、混合课程、双语课程,梯度建设国家级、省级、校级、院级一流本科课程,并创新实施按专业系统性梳理德育要素进课程,有机融入大数据、人工智能等现代信息技术。

教材驱动。开展重点和优秀教材的编写与出版工作,将教学、科研最新成果融入教材、融入课堂,实行全流程精细化教学。

平台驱动。推进金融高质量发展名家讲坛、科研反哺教学平台、CFA国际实验班、FRM国际实验班、国内外名校访学项目、金融科技微专业和实训实习基地建设,拓宽学生视野,激发学习兴趣。

赛事驱动。引导学生积极参加国内外重要学科赛事、文艺与体育竞赛,由教学名师参与指导,以赛促教、以赛促学,全面提升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

不断彰显“四三五”模式人才培养优势

在“四三五”高质量金融人才培养模式下,金融学院本科生在德智体美劳维度均获得了显著提升。近年来,学院学科竞赛硕果累累,年均在校生获互联网+、挑战杯、大学生艺术展演、数学竞赛等各类奖项百余项;历届本科生毕业生就业率保持较高水平,其中国内考研率18%左右,出国升学率14%左右;就业适配度80%以上,学生发展满意度90%以上。毕业生在银行业、高校、金融监管部门、实业领域等均取得显著成果,中国建设银行、南京证券、中国人民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江苏分公司等用人单位也均给予了高度肯定。

实践表明,南京财经大学金融学院通过协同政产学研四方力量,逐步探索出有特色、可推广的卓越金融人才培养新模式,取得了显著的育人成效,“四三五”育人模式为高等教育服务社会经济发展提供了新思路,为其他高校金融学等经济类专业的人才培养提供了重要借鉴与参考。

2021-7-6 中国青年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