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雪用头发丝1/32粗细的线完成的苏绣表盘。
张雪(左一)和母亲薛金娣,家里几代人均是苏绣艺人。
苏绣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你觉得和年轻人无关?更和男性无关?答案超出你的预计。32岁的张雪出生于苏州的一个刺绣世家,为改变苏绣的窘境,他放弃英国留学的机会和高薪工作,创造了“极简苏绣”风格,成了“苏绣男神”。
入行:灵光乍现解“原创”订单难题
苏州镇湖是苏绣发源地,32岁的张雪来自苏绣世家,母亲、外婆、姨妈、姑妈、舅妈都是苏绣艺人。母亲薛金娣6岁学刺绣,16岁做绣工,刺绣40多年,是薛氏刺绣第三代传人、江苏省工艺美术大师、苏绣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作品曾在法国卢浮宫展出。
2010年,张雪从南京财经大学国际贸易专业毕业,找到了一份期货公司的工作,收入不菲,还拿到了去英国利兹大学深造的录取通知书。但大四下学期回家的一次经历让他决心放弃高薪工作放弃留学,回到家乡做起了“绣郎”。
当时薛金娣拿到了一个大订单——订做一个双面绣屏风,但客户的要求让人犯难:双面绣里的牡丹包括屏风架子,都必须是原创。
传统的苏绣不讲究原创只讲究刺绣技法。往往是客人拿来一幅画,指着说我要绣这个,艺人照着绣就是了,谁绣得和这幅画一模一样就算谁厉害。
而定制屏风的客户是清华美院一位设计师,传统的老图案他全都否定,图纸推翻了几十遍后,老艺人们一筹莫展甚至想放弃的时候,张雪灵机一动想了个画面创意,没想到被客户接受了,订单起死回生。
创新:用头发丝1/32粗细的线绣表盘
2011年夏天,张雪回到镇湖,开始系统地跟母亲学苏绣并自学素描,攻读了苏州大学的艺术设计硕士。一开始,大家都不支持他,甚至母亲都不太理解他为何放弃更好的工作干这个。老师同学朋友也大为吃惊,同学们毕业后大多在银行工作,有人甚至笑话他。朋友们也反对。
但张雪还是坚持下来了,而且还创新出了“极简苏绣”风格。
张雪喜爱古诗词,喜欢留白的诗意,很自然地走向极简。最开始,连薛金娣都接受不了这种创新,认为“太简单了”,无法体现绣工,参赛没有优势,也担心市场上没人认可。
要知道薛金娣作为苏绣大师,可以把一根丝线拆成128份,用其中的一份线绣金鱼尾巴,线细到从侧面仔细看才能察觉。
刺绣手表则打消了老一代对张雪绣工的质疑,他的作品“刺绣手表”,表盘直径只有38毫米,在这个微小空间里绣图案,丝线的粗细是头发丝的1/32。
这些作品与通常看到的浓墨重彩、占满画面的苏绣作品大为不同,让人印象深刻。2014年至2016年,自称绣工远不及母亲的张雪,作品连续三年获江苏省艺博奖金奖。这些作品吸引了很多年轻人的目光,走进千家万户。苏绣也不再寂寞,新颖的作品让张雪“姑苏绣郎——张雪”在微博上拥有了23万粉丝。
保护原创就是保护创新。张雪认为,原创正需要这样体系化的保护,版权如何认定、发生了侵权如何维权等,都要有专业的人进行判断。传统手工艺人以往是不重视这些的,只有大家都重视起来,这样才能让市场重新火起来,让“镇湖八千绣娘”的场景重现。
(2021-1-1 南京晨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