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财新闻网
首页 > 媒体南财 > 纸媒 > 正文
〖中国社会科学报〗提升志愿者助老服务专业化水平

将自己为老人服务的时间储存起来,待需要时换取物品或志愿服务的这一新型互助养老模式,被称为“时间银行”。随着老龄化社会的到来,“时间银行”已被民政部纳入全国居家社区养老服务改革试点范围。这种养老模式的实际效用如何?存在哪些问题?近日,南京财经大学法学院社会工作专业的学生成立暑期社会实践小分队,赴南京市栖霞区部分社区进行了为期一周的实地调查,调查对象主要是志愿者群体和接受服务者群体。

调查发现,“时间银行”志愿者群体中91.2%是社区的低龄老人,其他主要是大学生志愿者和有一技之长的居民。接受服务者大都是70岁以上的独居、空巢或者残疾老人。这些老人有的还能生活自理,但是大部分已经处于半自理状态。志愿者对“时间银行”的“7+2+1”兑换模式(70%服务、20%物品、10%金钱)基本满意。目前,“时间存款”主要被用来兑换基本生活用品,如大米、食用油等,兑换服务的情况比较少。

在谈及参与初衷时,有低龄老人志愿者表示,主要是通过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获得自我成就感,也有部分低龄老人希望通过这种服务“互惠”,等自己老了也可以获得志愿者的照顾。对于志愿者提供的上门服务,老人们的满意度很高。

调查中也发现了“时间银行”存在的一些问题。尧化社区“时间银行”负责人表示,志愿者数量不够多,满足不了需求;志愿者以低龄老人为主,中青年人群和儿童相对比较少;团队志愿者以高校社团为主,企业和单位的志愿团队比较少;接受服务的老人虽然对志愿者服务的满意度普遍很高,但是对于什么是“时间银行”还不是很了解。

南京财经大学法学院社会工作系副教授许芸表示,“时间银行”互助养老弘扬了志愿精神,为社区共建共治共享探索了邻里互助文化新生态。“时间银行”即将在南京全市推广,迫切需要在全市层面加强顶层设计,出台政策法规,加强宣传,发动更多社会力量参与,并且提升志愿者助老服务的专业化水平。

  (2019-8-19 中国社会科学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