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八年来,我校辅导员刘英华深耕资助育人工作,从“大水漫灌”到“精确滴灌”,从“扶贫”到“扶志+扶智”,“埋头赶路”也“停下思考”,用心下足“绣花功”,获评2023年江苏优秀资助工作者、获2023年江苏省高校辅导员年度人物提名奖等省级荣誉6项,校级荣誉13项,累计帮助了200多名贫困学生顺利就业。
“大水漫灌”,更要“精确滴灌”
“不让一个孩子因家庭经济困难而失学”“让每个学生都有‘出彩人生’”,是刘英华开展资助工作的初心和理念。
“我是从村里走出来的第一位大学生,我深知,一个贫困家庭支撑、培养一名大学生有多么不容易,一名贫困大学生能得到老师的肯定、关爱,又是多么幸运!” 源于成长中的坎坷荆棘,刘英华在资助育人方面下足“绣花功”,成全了一个又一个“学习改变命运”的梦想。
“家里现在还好吗”“专业学习上有没有遇到困难”“学校生活是否还适应”……班级、公寓、专业楼草坪、图书馆广场、操场跑道边,都成为她和学生谈心谈话的地点。为了能第一时间处理学生事务,她时常放弃休息时间,耐心倾听学生困难,依照每个贫困学生不同特质,制定“一人一策”的解决方案,形成了15万多字的信件材料。
“谢谢您从未放弃我!”这是来自偏远贫困农村的南京财经大学2005级小王(化名)同学在毕业十周年座谈会上的感言,他手里拿着辅导员刘英华当年写给他的信,朝老师深深地鞠了个躬。曾经的小王家境贫寒,他背负着几代人考上大学实现脱贫的梦想,参加了三次高考,终于来到了大学校园,但是面对陌生的环境、调剂的专业、高昂的学费,他开始怀疑自己,坚持要求退学,甚至想要离开这个世界。知悉情况后,刘英华选择了“陪伴”。刚开始,小王有自卑情绪,不愿意当面沟通,刘英华便用书信这一传统的方式和小王交流,为小王“量身定做”大学规划。慢慢地,小王愿意敞开心扉,继续学业。毕业后,小王顺利考上了村官,工作了几年又考上了公务员,自己脱贫后还不忘带领家乡的老百姓致富,成为当地一名年轻而又出色的乡镇干部。
“扶贫”,更要“扶志+扶智”
“资助是手段,育人成才是目的。”刘英华始终坚持在落细落小落实上下功夫,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她从不给学生贴标签,将对学生至纯至真的爱倾注在自己与学生相处的过程中,让学生树立自信心,增强就业竞争力。
“我上大学的时候家庭经济条件不是很好,看到现在兼职打工的学弟学妹们我很有感触。我们遇上了一个非常美好的时代,希望学弟学妹们不负韶华,学有所成,实现人生梦想!”这是公共管理学院2007届优秀毕业生小张(化名)的发言。
在新生入学教育中,刘英华邀请获得过奖助学金的优秀校友担任新生“校外辅导员”暨资助宣传大使。通过网上交流、定期回校、实习实践等形式在学生中宣传各类资助政策、合理规划职业生涯、精准开展就业指导。刘英华把每一次资助育人案例都做成一堂生动的思政课,培养学生自信、自强、自立的品质。2016年,他们中的杰出校友代表回到学院,成立“大爱公管”励志奖学基金,并为贫困学子提供实习、就业岗位,将这份爱薪火相传。7年来,“大爱公管”励志奖学基金共资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40余名,受资助的学生就业率达到100%。
在具体的工作中,刘英华紧紧围绕着“育人”这个中心任务,坚持严管厚爱,紧抓学业这个“牛鼻子”,给予学生最好的就业指导和暖心服务。
十几年来,刘英华走访了300多家企业,每次走访她都把自己当作学生的眼睛,认真调研企业的基本情况、用工需求、发展前景等。她坚持“企业需要什么样的学生,就推荐什么样的学生”,充分实施人职匹配。她把调研成果充实到课程教学中,连续11年担任“职业生涯规划”和“大学生就业指导”任课老师。十几年来,先后有20多名贫困生成为各行各业的中坚力量,60余名寒门学子在毕业后选择走上基层教师、社区工作者岗位。如此逐渐形成了辅导员帮助学生成长成才,学生用自己的专业能力回报学校、回报社会的良性循环。
“埋头赶路”,也要“停下思考”
作为立德树人和资助育人最前沿的工作者,刘英华始终保持虚心学习的警醒状态,勤于学习、善于将工作实践上升至理论,再用理论去指导工作实践。
困难学生的帮扶问题,是资助育人案例,也是理论研究素材库。《高校基层党建引领资助育人实践研究》《基于比较优势理论的贫困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研究》《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她将研究对象聚焦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先后主持省级、校级资助育人课题3项,撰写资助育人智库文章1篇,发表资助育人文章5篇,2篇文章分别收入到《江苏资助育人研究》。她深知,一种工作方法并非“万能钥匙”,她要及时学习最新理论、完善工作理念、创新工作方式,让自己的业务素质和能力有更全面的提升。在探索课题的过程中,她通过实地家访、召开座谈会、个人访谈、问卷调查等多种方式,了解每一位贫困学生的实际情况和迫切需求,增强思政教育和资助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2019年,刘英华在学院设立辅导员工作室并负责工作室的日常工作,辅导员们每期围绕一个主题展开讨论,在学习互鉴中开阔视野。对于资助育人工作,她总结出“四做到”心得:一是对困难学生做到“望、闻、问、切”(望是指细心观察、闻是指“谦”听则明、问是指敞开心扉、切是指对症下药);二是做到“三心两意”(爱心、耐心、恒心;留意困难家庭学生的心理变化、“刻意”表扬困难学生身上的闪光点);三是做到“春风化雨,润物无声”(以师生之情、朋友之谊、父母之爱来搭起师生之间的心灵之桥);四是做到对待学生公平公正,经常通过电访、家访与家长保持沟通。
十几年来,刘英华身体力行地展现着辅导员的爱与责任,通过科学、动态、多元化的激励机制,激发学生成长成才内生动力,实现由资助“助人”到资助“育人”的转变,让每一个受助学生享有人生出彩的机会,完成从“受助”到“助人”的升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