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财新闻网
首页 > 南财人物 > 正文
共护长江水,风华青春需早为——访我校“挑战杯”国赛一等奖获奖团队

日前,第十七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圆满落幕。我校参赛作品《褪蓑衣着新衣:长江十年禁捕下渔民生计转型及其政策支持研究——基于苏赣渝地区182户渔民访谈》(指导老师:莫媛、程永波、翁辰;团队成员:吴清怡、张怡婷、吴诗茵、褚嘉欣、纪齐、翟轲、王子阳、杨志豪;选送学院:金融学院)斩获全国一等奖,取得了近十年来我校在“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中的最好成绩。

团队着眼于长江十年禁捕重大决策背景下渔民生计转型问题,历时两年多,全面梳理了长江禁捕政策,深度走访了苏赣渝地区200余户渔民,形成了7万余字的调研报告和29万字的访谈记录,提出通过多主体协同共治促进实现渔民生计转型的建议,研究结论彰显了中国之治的智慧与伟力。

星辰因辉映而璀璨

“对于这一切,我只想说‘艰难困苦,玉汝于成’。”“这一路再苦再累也是值得的,因为我们在做一件非常有意义的事情。”回顾整个参赛历程,队员们感慨万千。

在项目初期阶段,金融学院张怡婷担任“长江护卫队”队长。据她介绍,我国农业农村部在2019年颁布了长江禁捕相关政策,在多种生态保护政策的协同作用下,长江生态有了好转迹象。在维护代际公平的政策背景下,退捕渔民这个特殊群体正面临着生计转型的严峻挑战。根据沿江各地测算,长江流域重点水域禁捕共涉及沿江10个省市的合法持证渔船11.3万多艘、渔民28.1万人,因此对退捕渔民生计转型进行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退捕渔民的生存现状如何?转型结果怎样?政府是如何帮助其顺利转型的?’这些都是值得深入思考的民生问题,也是我们研究的出发点。”张怡婷说,“‘长江护卫队’的成立,就是为了研究渔民从渔业捕捞业转型到新产业、开启新生活这个过程中,政府的上岸政策起到了什么样的作用,渔民的生活有了怎样的变化。”

队员们前期通过阅读大量文献资料,确定了研究思路,随后利用假期前往江苏、重庆、江西等地进行广泛的实地调研,获取真实数据并进行数据分析,最后得出研究结论,撰写并提交报告。

“长江护卫队”大部分队员来自金融学院,有两位队员分别来自经济学院、管理科学与工程学院,他们分工明确、团结协作、各司其职:校赛后吴清怡接过张怡婷的队长职务,负责统筹兼顾整个团队成员之间、老师和团队成员之间的沟通交流,项目的实地调研和答辩;张怡婷则专心负责文献综述、论文撰写、实地调研和答辩;吴诗茵负责对外交流、布展设计、论文撰写、调研组织和答辩;褚嘉欣负责计量模型构建和数据分析;纪齐负责附录、论文撰写和资料整理;翟轲负责新闻宣传和后勤保障工作;王子阳负责“长江护卫队”微信公众号的推送工作;杨志豪负责资料的收集整合以及数据处理工作。

项目凝结着大家的智慧和心血。团队里的每个人在充分发挥自己优势的同时,也相互学习,在取长补短中共同成长。吴清怡还特别提到,受疫情影响,有部分队员在2020年寒假期间无法跨省前往长江中上游进行更广泛的实地调研,因此邀请学院里家乡位于长江中上游的其他同学加入调研,协助获取调研数据。她再三说:“这个奖项承载着大家的努力,这个‘大家’不仅仅指队员们。”

青年当为长远虑

“我们的队员大多来自江苏常州、苏州、无锡等地,因为从小在江边长大,所以当提到‘长江十年禁捕’这个主题时,大家都感到有一种特别的情感联系。”吴清怡说,“从小在江边长大的记忆滋养了队员们心中对长江的眷恋之情,保护长江、与自然共生的观念根植在每个人的心中。”项目初期,队员们面向消费者开展有关江鲜消费意愿的问卷调查,通过对数据结果进行分析,发现长江禁捕对消费者的影响很小,而渔民才是受长江十年禁捕政策影响最大的群体,于是便决定选择“渔民生计转型”这个主题。

一路调研走访,队员们的足迹遍布江苏、重庆、江西等地几十个村(社区),近距离接触到了各地的渔民。渔民们向队员们倾诉了自己目前的状况以及在转型过程中遇到的困难,迫切地希望队员们把他们的生活现状反映给相关部门。队员们说:“当看到他们淳朴的面容和殷切的眼神时,我们愈发感受到这个项目的意义所在,也更加坚定了无论多么困难都要坚持下去的决心。”

队员们致力于长江上中下三个河段的全方位调研,实地走访,对渔民的生计情况和政策支持进行分析,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对比不同河段的渔民生活情况和政策差异,突破以往相关研究的区域局限性,将实践调研与理论知识相结合,撰写了《长江十年禁捕下渔民生计转型及其政策支持研究》的调研报告。同时,队员们通过“长江护卫队”微信公众号记录调研所见所闻,让更多的人了解长江的美丽、关注长江的生态和退捕渔民的生计情况,同时也宣传了长江禁捕政策,呼吁大家一起做守护长江的生力军。

治国有常,利民为本。团队在校级以上主流媒体发表报道十二篇,其中十篇发表在人民网、新华网等国家级媒体,两篇发表在《江苏教育报》《扬子晚报》等省级媒体。在项目调研和分析阶段中展现的实现渔民生计转型的研究策略,被多地政府接受采纳,同时通过全国政协委员、我校校长程永波形成提案,在今年的两会上提交。

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项目的成功离不开实地调研这一重要环节。从江苏到江西再到重庆,历时两年之久,“长江护卫队”在母亲河的上中下游无数个小村庄留下了深深浅浅的足迹,过程中的艰辛和困难也只有亲身经历过的队员才最清楚。

不少渔民生活在乡村,那里地形崎岖,交通不便,信息闭塞,给前去调研的老师和队员们的体力和韧劲带来了极大的考验。在重庆调研的过程中,受当地特殊地势影响,队员们出现水土不服症状,带病前往调研的张怡婷病情一直难以痊愈,吴清怡的晕车症状愈显强烈,但是大家都咬牙坚持了下来,从未缺席过任何一次调研。在江西调研时,地处偏远村庄的渔民操着淳朴浓厚的乡音,语言交流的不便使调研的推进更加艰难,队员们便去镇上找既会说普通话又懂当地方言的居民前来帮忙沟通。有时,团队好不容易来到事先规划好的调研地,但一系列问题接踵而来——有些渔民居住地比较分散,加上山路崎岖,好不容易花了很长时间前往一个村子却只能找到一两位渔民,这使得调研的工作量大大增加,降低了工作效率;有些渔民随子女进城,有些渔民到外地务工,很难获取更多诸如此类的样本信息;有些渔民忙于自己手头的生计,不愿多聊,甚至将队员们拒之门外……而在江苏的调研,则更像是一趟趟说走就走的“旅行”,常常第一天外出,第二天就返校上课,周末又一次踏上回访渔民的路程,乘车补觉已是常事儿。

面对困难,队员们始终甘之如饴。吴诗茵回忆道:“记得在江西湖口的一个晚上,当听村里的渔民说其他渔民陆续下班回来了,我们顾不上吃晚饭就在村里继续进行访谈,挨家挨户地问过去,幸亏及时赶到,真的采到了很多可调研的样本。有个阿姨在家门口择菜,我就蹲在她旁边,她一边说我一边记,老师就在旁边举着手机帮我打着光。”

“我们在一起‘头脑风暴’的时候不自觉就会偏离主题、走上弯路,这时老师的适时点拨总会令我们茅塞顿开,项目的推进也更加顺利。”提到指导老师,队员们心中满是感动,“在实地调研过程中,老师们不辞辛劳地带我们挨家挨户走访渔民,与我们同甘共苦,保证我们的安全,给予了我们无微不至的关心与照顾。”

在挑战中不断超越自我

原定于去年11月进行的“挑战杯”国赛,因为疫情原因迟迟没有举行。在此之前的一个月,团队师生们都集中在校团委315室全力以赴冲刺国赛。今年3月末,国赛以线上的方式进行,但受疫情影响,负责答辩的吴清怡、张怡婷和吴诗茵未能返校。为了给队员们更好的指导,老师将队员们接到自己家中居住,无微不至地照顾队员们的饮食起居。队员们集中备赛,认真阅读相关文献和新闻扩大自己的眼界,日复一日以互相提问的方式模拟答辩环节。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最终顺利完成了答辩,斩获第十七届“挑战杯”国赛一等奖。

赛后,队员们一同分享了团队一路走来的温馨与感动。吴清怡感慨道:“坚持不懈的付出,让大家收获奖牌的同时,也收获了一份弥足珍贵的友情,精神世界变得更加富足。作为当代大学生,我们应肩负起时代使命,为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构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的远大目标贡献自己的青春和力量。”吴诗茵说:“但行好事,莫问前程;脚踏实地,仰望星辰。这里有极具战斗力和凝聚力的团队、认真付出的指导老师、全力支持的学校和学院,感恩每一个帮助与支持我们的人!挑战仍会继续,我们定当勇往直前。”

指导老师莫媛、翁辰表示,金融学院倾力打造“家庭金融与乡村振兴”科研团队,广泛开展校企、校地合作,碰撞出项目的灵感“火花”;校团委、金融学院不断建立建强双创导师团队,培育培优双创人才,凝聚出一支优质项目团队;校院全力支持,师生不懈努力,通过多次调研实践、多位专家把关、多方专业指导、多层逐级选拔、多轮打磨改进,呈现出在国赛终审决赛“舞台”上的精彩。奖杯并非终点,唯有在不断“挑战”中实现自我提升才是参加“挑战杯”竞赛的价值所在。

“这次获得‘挑战杯’国赛一等奖实属不易。一路走来,在与团队师生长时间相处和交流中,我发现这是个‘咬定青山不放松’、团结一致、极具奋斗精神的团队。团队指导老师坚韧、奉献,有思路、有才华;团队同学努力、刻苦,有想法、有冲劲。这样的一群人聚在一起就会碰撞出惊艳的火花。项目研究报告不仅获得了国内外同行专家的高度评价,还被长江上中下游地方政府或相关部门采纳应用,这是团队对‘挑战杯’‘科创报国’主题思想的有益尝试,也是我院专业思政育人成果的充分展示。”金融学院党委书记李玉琴评价道。

来源:《南京财经大学报》2022年4月16日第四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