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绕花包带水出,志将誓言心间驻。纵有艰辛多砥砺,不忘最后与最初。”
——王君豪
3年“第一书记”,摘掉“贫困村”帽子
王君豪,南财法学院97级校友。参加扶贫工作前,他曾先后在巴中的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和巴中市人大常委会机关工作。2015年6月,王君豪主动请缨去恩阳区青木镇花包村当“第一书记”。花包村位于四川省巴中市恩阳区西北部,距巴城30公里,幅员面积3.5平方公里,建卡贫困户91户、274人,是当地不折不扣的贫困村。这里不仅通行能力差,产业发展滞后,资源贫乏,村民居住分散;而且贫困程度较深,群众生产生活十分困难。
面对花包村如此严峻的形势,王君豪动真碰硬,轰轰烈烈地干起来。他组织制定了《花包村2015—2020年发展规划》,并带领村民一起投入到花包村的发展建设之中。针对交通不便的问题,他与村两委一道将村道路建设列入了精准扶贫规划,将村里泥泞的土路变为了宽阔的水泥路。针对建设资金短缺的问题,他多方筹措,会同乡党委政府解决补助资金达100万元,有效化解了施工方资金不足的燃眉之急。针对产业发展滞后的问题,他帮助业主新增中药材套种、建立合理的管理制度、协调做好群众务工等工作,尽心竭力地为业主当好保姆,真正让业主投产一个、成功一个、致富一方。
大批民生工程的上马,彻底改变了帮扶村的面貌,花包村终于从小麦的麸皮,水稻的谷壳中挣脱出来,打碎了挂着稀泥的“贫困村”招牌,留守一族不再是农业的主力,百姓的视野也不再局限于刚刚温饱,弃农打工的青年回来了,冷清凋敝的村落又热闹了,群众们有了更多的获得感、幸福感。
2016年12月18日,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报道了他的扶贫事迹,这令他十分意外。2017年,在开展扶贫工作后的第3个年头,他被四川省委省政府评为优秀第一书记。得知喜讯,他既欣喜又淡然:“人的前途往往自己并不能预料,我们唯一能做的就是养德储能,为迎接前进路上的各种风险和挑战做好准备,机遇永远只垂青有准备的人。”
在南财确立的座右铭,一直在激励他
大学生活如同一幅古老的画卷,在王君豪的记忆中徐徐展开。无论是典藏云集的图书馆,还是食堂门前黄了又绿、零落又新生的花草树木,都让他难以忘怀。王君豪的大学时代,正值我校由“南京经济学院”向“南京财经大学”转型之际。母校这些年来的风云变迁,令他感慨不已:“学校当时已经在筹备建设仙林校区,各项建设如火如荼。今年是母校建校63周年,借此机会衷心祝愿母校发展越来越好!”
在南财法学院学习期间,诲人不倦的老师和学院积极向上的学习氛围,对王君豪影响深远。作为资深书虫,没有什么比在图书馆与大家学习共进更令他记忆犹新。直至如今,图书馆里读到的“要立志做大事,不要立志做大官”的警句依旧是他案边的座右铭,陪着他走过大学,走进职场,捱过困难;引导着他找到属于自己的位置,攀上曾经仰望的高度,走出属于自己的路。
大学时代,有几位老师对王君豪影响颇深。“印象最深的是曹克老师、王保成老师、甘苏老师。”他笑着回忆,“教哲学的曹老师,理论功底深厚、思辨能力很强,我常常向他请教哲学、历史方面的问题。在南财读书那几年对我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塑造起到了重要作用。”
被问及当年的同窗,王君豪毫不掩饰自己内心的激动:“当时的97届同学们读书都非常用功,班级一次性考研成功的人就达到了十多个,这些成绩令人骄傲。”
一个人来这个世界走一遭,总要留下点什么
从大学到现在,王君豪一直想通过做些事情,实现自己立德、立功、立言的想法。立德,就是要不断锤炼自己的优秀品格,好人品就是金字招牌;立功,即干事创业一定要干出成绩来;立言,就是不断总结反思,写出一些推动工作的好的文字材料来。
何为成功?在他看来,一个人来这个世界走一遭,总要留下点什么,用世俗的标准来说,就是成功。对于未来的打算,王君豪始终坚持这样的初心:无论在哪个岗位上,都坚持把事情办好。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幸福是奋斗出来的。”人生在勤,对于南财的学弟学妹们,王君豪也给出了六点建议:
一是立志。首先要确立自己的目标,然后以自己的兴趣作为最好的老师。
二是道路。即选择什么样的方法达到自己的目标。无论任何道路,都是志向、兴趣和机遇的结合。
三是实干。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实践才能出真知。
四是责任。积极承担对家庭的、对社会的责任。
五是坚持。要有一种“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的无怨无悔的态度。
六是专注。专注于一件事,只有学会做人生的减法,才会换来成功的乘法。
四年前,肩担书记之任的王君豪把扶贫当作是一次人生非同寻常的考试,考官是花包村的群众,应考者是自己。这些年,他以赶考者的精神,自觉以富民兴村为己任,想群众所想、急群众所急,奋力书写着第一书记这张答卷。如今,这张答卷已经写满了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