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站上讲台,他是精力充沛的园丁,温和有力的话语将知识注入台下一颗颗渴求知识的心灵;走进实验室,他是孜孜不倦的学者,日复一日的努力实现着心怀天下的梦想;回归生活中,他严于律己,时刻保持着温文尔雅、器宇轩昂的风度。执教35年来,他专注教学,在我校主讲了“大学物理”“工程力学”“食品物性学”等课程,并更精于科研,长期致力于复杂系统动力学、粮食力学、粮食载荷与粮仓结构设计等方面的研究工作。今年9月,他获评2018年度“南京财经大学教学名师”,全校仅3名教师入选。他,就是我校食品科学与工程学院程绪铎教授。
艰难困苦 玉汝于成
程绪铎出生于1957年,从小便勤奋好学,刻苦读书,立志要成为对家庭对社会的有用之才。上世纪60年代,物质匮乏,程绪铎成长于合作社时期的安徽农村,农民几乎身无分文。高中时因离家太远,他只能住校。当时条件艰苦,没足够的钱买菜,他就每周从家里带些咸菜去吃。尽管这样,但他学习十分刻苦,成绩在班里一直名列前茅。
高中毕业后,因为当时尚未恢复高考,程绪铎无法继续求学,于是便回到家,过起了“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劳作生活。直至1978年,程绪铎才考入安庆师范大学。四年后,他以总分第一的优异成绩毕业,并留校担任教师。而后的本科教学工作在开阔他眼界的同时,也让他深感到自身的不足,他渴望继续深造。1986年,程绪铎如愿考入清华大学,成为一般力学系的在读硕士生。
在清华大学求学的时光里,对他影响最大的莫过于他的研究生导师了,“我的恩师毕业于俄罗斯莫斯科大学,他待人温厚,学识渊博,跟随他学习的过程中我有幸参加了‘东方红三号’卫星的研发工作,这段经历让我获益匪浅,丰富了我的学识也锻炼了我的能力。”1989年,程绪铎从清华大学硕士毕业后,返回了母校——安庆师范大学继续教学。他与导师一直保持着联系,导师会不时寄些科研资料给他,督促他在专业领域上更加精进。他十分感念恩师对他学术上的指引和工作上的帮助。2001年,程绪铎来到我校食品科学与工程学院担任教师,至今已度过17个年头。
诲人不倦 教育有方
从第一次走上讲台至今,程绪铎已经执教35年。“大学老师应当将工作重心放在教学上。”他始终秉承着这一原则,并为此倾注了大量心血。每次上课之前,程绪铎都坚持认真备课。授课时,他会将自己的科研经历与书本内容相结合,增强课堂生动性,并方便同学们理解记忆。上过他课的俞同学说:“课堂上,程老师喜欢通过实例启发我们思考,一次他向我们介绍了实验中减小粮食入仓时粮食与仓底撞击力的方法,让原本枯燥的课堂一下变得生动起来,每个人的眼前仿佛都出现了一个高大的粮仓,大家都绞尽脑汁地思考着如何才能巧妙利用螺旋槽达到目的。”不仅如此,他授课还讲究条理清晰、深入浅出,如备课时,他会根据学生的实际程度对教材进行适当调整;课堂上,他保持适中的语速,尽力让大家听清所有的知识点;课后,他会耐心解答学生提出的所有问题,认真批改学生的作业,并根据作业情况及时调整教学计划。
对研究生,程绪铎更是悉心栽培。因为学生的物理基础相对薄弱,他就更加注重因材施教、细心讲解,指导学生认真做好每一个实验。他指导的研究生,如今在国家粮食局科学研究院东方浮德技术发展中心技术部担任第一科科长的石翠霞说:“程老师当年的指导令我获益匪浅。在读期间,他分派我去计算粮仓的密度参数,为了完成任务我翻阅文献,动手推导计算公式,甚至设计计算机程序,这些经历极大地锻炼了我的能力,为我今后从事技术工作奠定了基础。”
“如果老师想要给学生一杯水,首先自己必须要拥有一桶水。”程绪铎坚持认为,老师绝不能故步自封,也需要不断更新知识,提升自我。工作之余,他总是孜孜不倦地阅读和专业领域相关的书籍,给自己充电。
专注科研 破浪前行
做好教学工作的同时,科研也是程绪铎一直坚持并为之倾心付出的事业。研究生毕业至今,他在航天动力学、粮食力学、粮食载荷等方面均有所造诣。2002年,他作为主要成员参加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航天器复杂充液腔内液体晃动阻尼研究”;2009年,主持国家十一五支撑计划子项目“粮堆压缩特性与密度”;2013年,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筒仓中粮堆密度与应力分布模型的构建及仓壁侧压力计算”;并曾在《BiosystemsEngineering》《JournalofStoredProducts》《JournalofCerealScience》《TransactionsoftheASABE》《水动力学研究与进展》《中国粮油学报》《食品科学报》以及《粮食储藏》等期刊上发表论文90多篇,其中10篇被SCI收录,8篇被EI收录。不仅如此,他还是我国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以及《农业工程学报》《BiosystemsEngineering》等中外学术期刊的评审人员,并于近期凭借演算了粮食在粮仓中的密度分布以及推算出粮重测量方法的研究成果,获得2018年粮油协会科技进步一等奖。
到我校工作后,一直专注于航天动力学研究的程绪铎不得不更改研究方向。他认真梳理了我校食工学院老师们的研究方向后,最终选择从事粮食力学方面的研究。刚工作时,他遇到了诸多困难。“粮食本身具有其鲜明的特点,它的物理特性并不是粮食科学研究的主流方向,放眼全国乃至全球致力于此方向的专家学者可谓寥寥无几,而我初来乍到,不仅对粮食的特性知识知之甚微,更不熟悉学院里的同事,甚至不知道可供翻阅的杂志和期刊。”想起以往的研究经历,程绪铎并未心生畏惧,既然都不了解,从头来过又有何妨,既然无人研究,何不大胆尝试,小心求证。于是,他再一次选择挑战自己,最终也同样成功地翱翔于这片崭新的天空。近期,他的关于粮仓中粮食孔隙率的研究正逐步接近尾声,即将填补这一专业领域的知识空白。
回念过往,他不曾后悔从高精尖的航天领域转到接足地气的粮食研究中来。“粮食与我们每个人都息息相关,如今虽已不是贫瘠的年代,但粮食决不能就此被忽视,我们国家人口众多,保护好粮食就是保护好经济、科技、军事等领域赖以发展的根基,这和航天工作一样都是造福千秋万代的事业。”展望未来的科研工作,程绪铎信心满满,表示将继续以粮食的力学应用为研究中心,为改善粮食储藏方式提供理论指导和技术支撑。
教学上,他是诲人不倦的老师;研究中,他是一丝不苟的学者;生活中,他更像亲切和蔼的长辈。“大学培养的不是死读书的机器,而是会读书的社会栋梁。同学们要树立坚定远大的理想,不要局限于所学专业。”程绪铎语重心长地说道,“同学们要为了理想付出长期不懈的努力,要摒弃功利心态,不能只在专业主课上苦下功夫,更要触类旁通不断历练。”
记者 展琨/文 食工学院/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