扎染手工艺体验活动
学习中国民间传统工艺
11月14日,外国语学院师生携八位留学生,一同前往南京市老门东景区从黔故事非遗馆,体验一场别开生面的扎染手工艺活动。
扎染,古称扎缬、绞缬,是中国民间传统手工染色技术之一,起源于黄河流域,早在东晋时期技术就已成熟。扎染工艺分为扎花和染色两部分。通过纱、线、绳等工具,对织物进行扎、缝、缚、缀、夹等多种形式处理后进行染色,被束压住的部分因接触不到染料而留白,形成蓝白交错的纹理图案。
“扎染除了分布在我国西南部少数民族地区外,东南亚、非洲同样也有着一脉相承的技艺。”非遗传承人石贤毕业于外国语学院,毕业后选择返乡创业,回到贵州从事民族非遗手工艺传承推广事业,设立非遗扶贫工坊,通过搭建省外销售窗口,带动贵州非遗手工产品和民族文化对外传播。
活动现场,师生分为三个小组,详细学习了经典的扎染方法,通过自由组合小圆珠、图形板等工具,将自己的创意想法付诸实践,探索出美的多种可能性。将捆扎好的作品浸入染缸的一瞬间,看着那一点点青慢慢地渲染进每一寸织物里,靛青色的染料仿佛在跳动。之后,将棉布从染缸中取出,慢慢摊开,青色在阳光下肉眼可见地变为蓝色,在一声声惊叹中,大家对“青出于蓝而胜于蓝”有了最直观的感受。
体验结束后,同学们参观了馆内精美的蓝染作品和文创产品,真切体会到了中国民间传统工艺的精妙,也深刻感受到古老的非遗正在以崭新的形式慢慢地融入我们的现代生活。
此次扎染手工艺体验活动为中外学生提供了一次难得的学习机会。通过亲身参与的方式,同学们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知和理解得到了提升,进一步推动了传统手工艺的传承与发展。“青出于蓝而胜于蓝”不仅揭示了扎染工艺的染色原理,也同样预示着扎染等非遗传统手工技艺植根于中华文化土壤,将在更多人的关注和努力下得到更好的保护和发展。
(外国语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