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财新闻网
走好信息技术创新之路 协同支撑主流学科发展——专访信息工程学院院长曹杰教授

编者按:我校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以彰显特色、打造高水平大学为核心目标,以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为重要使命,大幅提升学科建设的核心竞争力,坚持走特色鲜明的内涵式发展道路。

学校坚持重点建设应用经济学、工商管理、食品科学与工程等江苏高校优势学科,打造学科高峰。重点扶持马克思主义理论、法学、统计学、数学、理论经济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以及管理科学与工程、软件工程、公共管理等学科,建设学科高原,逐步形成学校为主导、学院为主体、学术骨干为主力的有机统一的学科矩阵,构建结构更加合理、优势更加突出、特色更加鲜明的学科体系。

2020年是学校的“学科建设攻坚年”,一分部署,九分落实。各学院积极谋划、抢抓机遇,扎实有效地推进学科建设等重点工作。党委宣传部特此策划“院长访谈”专栏,围绕学科建设重点工作,邀请学院负责人,通过采访问答形式,为广大师生作深入解读。


记者:能否请您介绍一下信息工程学院学科建设的基本情况,有哪些特色和优势?

曹杰:信息工程学院成立于2003年,现有四个本科教学系、一个基础教学部和“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软件工程”两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均为省级重点建设学科),拥有国家级电子商务信息处理国际联合研究中心、江苏省电子商务重点实验室、江苏省粮食大数据挖掘与应用重点实验室、江苏省商务大数据工程研究中心、江苏省粮食物联网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13个国家、省级科研平台。

学院以学科建设为龙头,着力优化学科专业结构,坚持“以信息技术协同支撑经济、管理和粮食学科”的发展思路,在“数据挖掘及其在电子商务中的应用”“物联网关键技术及其在农业中的应用”等领域形成了鲜明的教学和科研特色。

记者:请您谈谈信息工程学院的师资队伍情况,取得过哪些科研成果?

曹杰:学院现有教职工83人,其中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入选1人,江苏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1人,江苏省特聘教授2人,333培养对象6人,六大高峰人才9人,博士集聚计划(双创博士)1人,江苏省青蓝工程11人,国家教育部相关教指委委员2人,专任教师中72.7%拥有博士学位,40.9 %拥有海外访学一年以上的经历。引进海归博士6人。学院设有“国民经济信息化”“经管信息系统”两个江苏省高校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和多个省部共建实验室、校外实习实践基地,实验基础设施完善。

近年来,学院教师承担省部级纵向课题120多项,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国家863高科技计划项目45项,省部级课题83项。在包括数据挖掘领域顶级会议KDD,国际顶级期刊TSMC、 WWWJ、KAIS、ESWA、TCJ在内的国际一流刊物发表论文50余篇;学院注重科研成果产业化,共申请发明专利60多项,相关成果获教育部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江苏省科技进步奖二等奖3项、三等奖2项,江苏省教育厅教育科学研究成果二等奖1项,江苏省教育厅教育科学研究成果三等奖1项,南京市科技进步奖3项。

记者:能否请您介绍一下信息工程学院人才培养的特色优势、取得的成绩以及未来人才培养方案和重点工作?

曹杰:学院坚持以“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的人才培养目标为导向,着眼于学生的可持续发展。以建设优良学风为抓手,通过“学而赛、赛中学”的人才培养新范式,积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鼓励学生向创新型复合型人才方向发展。学院多次组织学生参加国内外重要学科竞赛,成绩骄人,仅2019年学院就有2支团队6人次荣获中国学生机器人大赛全国一等奖,1支队伍6人次荣获全国优胜奖;7人次荣获美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三等以上奖;2支团队6人次荣获中国大学生计算机设计大赛全国三等奖。近五年,学院累计共有459人次在全国大学生计算机设计大赛、大学生机器人大赛、蓝桥杯软件专业人才设计大赛、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和高等数学竞赛中获奖,21个项目获得江苏省大学生实践创新训练计划省级立项,其中5个项目获省级重点立项。2018年荣获挑战杯创青春江苏省大学生创业大赛铜奖。

学院充分发掘第二课堂活动形式,结合自身专业特点,通过丰富多彩的校园科技文化生活,培养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提高综合素质。建立本科生导师制、打造“博雅书吧”和班级“悦”读分享会、开展寝室“小课堂”等互帮互学活动,大力倡导优良学风、班风与舍风,培养学生研究性学习的能力。志愿服务项目有特色,“青春力量,守护未来——未成年人网络安全保护行动”获评2018年“江苏省第三届志愿服务交流会优秀项目奖”。近年来,学院共有15名学生获国家奖学金,5名学生获“江苏省级三好学生”,2名学生获“江苏省级优秀学生干部”等称号,计算机1701团支部荣获2018年度省级“活力团支部”称号。

学生考研升学率逐年提升,每年均有20%以上的本科生进入北京大学、复旦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南京大学、浙江大学、华东师范大学、香港大学、英国埃克塞特大学、澳大利亚莫纳什大学等国内外知名学府继续深造。毕业生就业层次和就业单位均保持较高水准,毕业生就业率和收入水平名列我校前茅,连续三年荣获我校统招本科毕业生就业率单项奖。

未来学院将不断完善人才培养方案,紧密围绕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积极开展教研活动,研究相关课程设置、修订教学计划、调整教学内容;进一步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和教师综合素质的培养,深入推进课堂教学改革,努力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以应用能力培养为主线,强化和改进实践教学,积极推行产学研合作人才培养模式,提高学生实践能力和增强学生的社会竞争力;举办创新大赛系列培训讲座、创业就业讲座、科技创新大赛等形式多样的“科技创新活动月”系列活动,支持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单片机竞赛、软件大赛、创新性实践教学活动、挑战杯创新创业大赛等各类科技创新活动,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和自主学习能力,为学生的长远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