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我校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以彰显特色、打造高水平大学为核心目标,以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为重要使命,大幅提升学科建设的核心竞争力,坚持走特色鲜明的内涵式发展道路。
学校坚持重点建设应用经济学、工商管理、食品科学与工程等江苏高校优势学科,打造学科高峰。重点扶持马克思主义理论、法学、统计学、数学、理论经济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以及管理科学与工程、软件工程、公共管理等学科,建设学科高原,逐步形成学校为主导、学院为主体、学术骨干为主力的有机统一的学科矩阵,构建结构更加合理、优势更加突出、特色更加鲜明的学科体系。
2020年是学校的“学科建设攻坚年”,一分部署,九分落实。各学院积极谋划、抢抓机遇,扎实有效地推进学科建设等重点工作。党委宣传部特此策划“院长访谈”专栏,围绕学科建设重点工作,邀请学院负责人,通过采访问答形式,为广大师生作深入解读。
记者:请您简单介绍一下近年来体育部学科建设的情况。
何强:近年来,体育部始终围绕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结合专业特色和工作实际,积极探索,努力实践,牢牢把握“对内营造体育文化,对外打造南财品牌”这一主线,锐意改革,取得了较为显著的成绩。
师资队伍质量不断提升。体育部高度重视师资队伍建设,不断加大“外引内培”的工作力度,形成了一支能够支撑学科持续发展的师资队伍。体育部现有专任教师44人,其中教授3人,副教授22人,5人拥有博士学位(其中高水平海归博士1人),5人拥有国家健将称号,5人具备国家级裁判资格。
科研平台建设稳步推进。成功获批“江苏省公共体育发展研究院”,下设“公共体育政策研究”“公共体育人才培养”“公共体育服务体系示范区评估”3个研究中心,主要承担和参与江苏省公共体育各类重大课题及公共体育发展规划的研究与制定。近年来,研制了江苏省公共体育服务体系示范区指标体系、出版了江苏省公共体育年度发展报告等。
2019年南京财经大学体育部与同曦集团携手成立“南京财经大学同曦公共体育研究院”,研究院主要工作包括:整合社会优质资源,发挥校企合作优势,开展公共体育服务理论与应用研究,提供政策决策服务;建设公共体育学术交流平台,举办各类学术活动,提升研究院影响力;建设体育行业培训基地,开展行业咨询与行业培训,实现产教融合。
科研成果竞相涌现。体育部近几年取得了较为丰硕的科研成果,2015年以来,累计立项2项国家社会科学基金, 5项省部级科研项目。在《体育科学》《北京体育大学学报》《上海体育学院学报》《西安体育学院学报》《体育与科学》《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Research and Public Health》《Sport Management Review》等国内外知名学术期刊累计发表SSCI、SCI、CSSCI论文30余篇。
记者:能否请您结合“学科建设攻坚年”,介绍一下体育部学科建设下一步的重点工作。
何强:2020年是学校“学科建设攻坚年”,我校大力实施“财经底色”“粮食特色”“工科亮色”“文体增色”四大特色工程,加快特色鲜明的高水平财经大学建设,“文体增色”工程的提出给体育部的学科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契机。以此为契机,体育部根据现有的师资力量和教研水平,拟着力打造与当前现代化生产经营、科学技术、社会经济发展紧密联系的体育产业管理学科。体育部下一步学科建设的重点工作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重视学术队伍建设,夯实学科发展基础。坚持内培和引进并举,加大对现有教师队伍的培养力度,强化教师尤其是中年轻教师的教学科研水平,同时积极引进海内外高层次学术人才,提高博士和高级职称所占比例。形成以高水平学术带头人为核心,中青年教师为中坚力量,学历结构、年龄结构、知识结构合理的学科梯队。
二是凝练特色研究方向,积极开展科学研究。瞄准国内外体育学科发展的前沿,基于我校管理学、经济学的优势资源,重点发展体育产业管理专业,计划开设体育与健康管理、体育赛事组织管理和公共体育服务三个研究方向。实现三个研究方向的特色结合、优势互补、相互衔接和相互促进。
三是提升平台建设规格,扩大学科影响力。
提升“江苏省公共体育发展研究院”和“南京财经大学同曦公共体育研究院”的建设规格和管理质量,将两个研究平台与体育部学科建设有机融合,逐步明确体育产业管理的学科特色、学科定位以及核心方向。同时,引导体育部教师的学术研究围绕着学科方向展开,不断集聚学术成果,打造学科团队,扩大学科在省内外的影响力。
记者:请您介绍一下体育部开展“文体增色”特色工程的主要思路。
何强:根据学校的整体部署和规划,体育部高度重视,认真研究和讨论,提出了 助力“文体增色”工程的立体化工作思路,力争实现体育学科跨越式发展。
充分认识“文体增色”特色工程建设过程中学校体育工作的重要性。对高等学校而言,体育工作不仅是广大师生员工增强体魄的重要基础和有力保障,更是教育的重要有机组成部分。通过学校体育教育可以帮助师生确立健康观念、提高对体育运动认知水平、增强体育运动能力,改善师生的生活方式,从而提升生活质量,进而激发学习工作热情。在学校大力推进四大特色工程的进程中,体育工作应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不断深化体育课程改革,夯实文“体”增色工程的基础。不断完善“教学—群体--训练—科研”四位一体的管理模式,积极推进课内外一体化体育俱乐部教学模式的改革。培养学生兴趣,满足个性发展,强化健身意识,养成锻炼习惯,实现“终生体育”目标,使学生有效地、系统地进行身体锻炼,切实提高大学生身体素质。目前,我校已建立了15个专项课外体育俱乐部,在此基础上选拔队员组建篮球、乒乓球、羽毛球普通生运动队,代表我校参加省内外体育比赛并取得了较好成绩。近几年,学生的体育健康测试成绩稳中有升。在新的课程规划中,体育部将进一步完善校级特色课程,着力打造健美操、跆拳道、乒乓球、篮球、排球、足球、羽毛球等项目,在2020—2022年间建设3-5个校级特色课程,2023年前建设2-3个校级精品课程,2025年前建设1个省级特色课程。
持续打造高水平运动队,把握文“体”增色工程的重点。我校高水平运动队下一阶段的建设导向是把高水平男子篮球项目作为重点,把田径优势单项和羽毛球双打作为突破口,以国家级比赛为重点竞训目标,以点带面、统筹发展。比较省内外高校的具体情况,明确下一阶段高水平运动队的参赛目标。田径力争在国家级比赛中,部分优势项目获取冠军,省运会 2-4个项目冠军。羽毛球力争在国家级比赛中,团体前六名,单项前三名,男双争取冠军;省级比赛团体及单项冠军。篮球力争CUBA全国32强、东南赛区前八名,省级比赛前两名。
高度重视群众体育活动,扩大文“体”增色工程的影响面。群众体育活动是体育教学和终身体育的有效延伸,是广大师生坚持锻炼身体,切实提高体质健康水平的主要手段。全面增强学生体质,按照自然年季节气候变化规律,遵循学校体育竞赛“小型多样、单项分散、基层为主、勤俭节约”的基本准则,保证学生每月都有体育竞赛活动。在模式上实现突破性变革,积极探索实施分层分类指导,学生分层次、活动分模块、教师分小组,让体育项目“多”起来;强化课外体育锻炼,让学生体质“强”起来;实施普及与提高相结合,让学生队伍“活”起来。力争通过各种体育竞赛活动,激发学生体育锻炼兴趣,营造良好的体育锻炼氛围,活跃学校文体生活,打造校园体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