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我校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以彰显特色、打造高水平大学为核心目标,以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为重要使命,大幅提升学科建设的核心竞争力,坚持走特色鲜明的内涵式发展道路。
学校坚持重点建设应用经济学、工商管理、食品科学与工程等江苏高校优势学科,打造学科高峰。重点扶持马克思主义理论、法学、统计学、数学、理论经济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以及管理科学与工程、软件工程、公共管理等学科,建设学科高原,逐步形成学校为主导、学院为主体、学术骨干为主力的有机统一的学科矩阵,构建结构更加合理、优势更加突出、特色更加鲜明的学科体系。
2020年是学校的“学科建设攻坚年”,一分部署,九分落实。各学院积极谋划、抢抓机遇,扎实有效地推进学科建设等重点工作。党委宣传部特此策划“院长访谈”专栏,围绕学科建设重点工作,邀请学院负责人,通过采访问答形式,为广大师生作深入解读。
记者:请您简要介绍艺术设计学院的发展历程。
丁蕾:我校于1999年开设艺术设计专业并重点建设,2000年成立艺术设计系,2008年更名为艺术设计学院。现有环境设计、视觉传达设计、动画三个本科专业,一个省级示范传媒实验教学中心及中国书画艺术研究所、动漫艺术研究所、CI设计研究中心3个科研机构。2012年设立文化创意产业二级学科硕士点,2019年设计学获批校级重点培育学科。
艺术设计学院现有专任教师37人,其中教授6人,副教授15人,教师中具有博士学位的14人、博士在读3人,具有海外访学、留学经历的14人,含江苏省宣传文化系统“五个一批”人才1人,江苏省”333”工程中青年学术带头人1人,江苏省首批紫金文化艺术英才1人,江苏省高校“青蓝工程”优秀青年骨干教师2人。
学科专业建设紧跟艺术设计前沿,注重交叉融合,将理论研究与实践应用相结合,服务地方经济发展与文化建设。近5年承担国家级、省厅级科研项目30余项,专著、教材10 部,获国家级、省级艺术设计类奖30余项,发表学术论文170余篇,在品牌化战略、设计美学、文化创意产业传播、数字媒体艺术创新、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等方面取得丰富成果。
记者:能否请您介绍一下艺术设计学院人才培养的特色优势以及对学科建设的作用?
丁蕾:复合型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学科专业特色。基于我校总体人才培养目标,结合艺术设计学科专业特点,注重人才培养复合创新:一是遵循艺术人才培养规律,加强“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落实成效,促进专业艺术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有机融合,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着力提升专业人才的综合素养;二是培养能够系统掌握现代艺术设计的理论、思想和方法,以设计创新为驱动,适应高新技术背景下艺术设计发展的创新型应用型人才;三是在学科交叉融合背景下,培养学生具备一定的项目策划和经营管理能力,形成复合型应用型人才优势,提升创新创业能力;四是在专业建设中发挥美育优势,加强艺术设计类专业跨学科通识选修、创新创业课程建设,助力学校艺术通识教育及大类培养改革。
综合性课程体系及多元化教学方式体现专业课程特色。专业人才培养坚持“多元化、信息化、系统化”融合的基本理念,在专业选修课和任意选修课中引入项目策划与管理,艺术管理、市场营销学、消费者行为学等跨学科课程,培养学生设计管理的素质能力,满足复合型人才社会需求。注重专业基础课程的整合与优化,建构艺术设计专业理论与实验实践相结合的专业综合课程体系,探索艺术设计专业课程的创新和实践方法,培养学生与时代发展相匹配的创新素质。突出教学方式的多元化,形成专业课程中“教与学”的良性互动,基于省级示范传媒实验教学中心平台优势,构建线上线下两位一体的设计类课程教学环境。学院配备有画室、机房、专业实验室和美术馆等设施,为专业课程提供了专业实践的场所,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拓宽学生学习渠道,促进学生动手实践能力的提升。
校企合作+创新创业实践提升社会服务竞争力。以文化创意产业区域发展为契机,依托经管类学科为主体的多学科支撑的综合优势,充分发挥艺术设计实践性和创意性特点,将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相融合,紧紧围绕“创新应用型人才培养”核心目标,整合教学力量,驱动“教师创新团队”和“学生创新团队”,努力实现专业人才培养与文化创意市场需求接轨,专业课程实践与创意产业实践接轨,指导学生参加各类专业竞赛活动,最大化激活创新能力。加强校企合作共建,促进社会资源更好地融入教学实践及科学研究中,聘请资深行业导师,注重培养学生创意、创新、创业的实践能力,积极探索“设计工作坊”“项目引导式”人才培养模式,搭建创新创业实践平台及研发平台,不断提升学生服务社会的创新竞争力。
记者:能否结合“文体增色”举例谈一谈艺术设计学院近年来学科专业展赛成果、专业实践活动及社会反响?
丁蕾:2020年是学校“学科建设攻坚年”,“文体增色”是我校实施的“财经底色”“粮食特色”“工科亮色”“文体增色”四大特色工程之一,学院的建设将积极服从和服务于此特色工程。
艺术设计学院师生积极参与学科竞赛,提升专业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展示本学科创作、设计与展演水平,实现本学科人才培养目标。学院师生在各类竞赛中屡获佳绩,累计获奖100多项,如“中国最美的书”荣誉称号,中国大学生广告艺术节学院奖金奖、全场大奖,全国大学生艺术展演一等奖,江苏省“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二等奖等;创作设计作品入选韩国首尔国际动漫节(SICAF)、北京国际设计周、江苏省高雅艺术进校园拓展项目等国内外重要展演活动;本学科学生获得优秀毕业论文(设计)、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全国大学生展演等省级以上奖励成果30余项。学院举办了“意大利艺术设计实践大师工作坊研讨会”“第二十八届时报金犊奖全球校园创意分享会(江苏会场)”“星甸全域旅游形象创意设计大赛发布会暨文旅融合与创意设计学术研讨会”“江苏省文化产业学会艺术创意产业专业委员会会议”等专业实践学术交流活动,定期举办课程习作展、毕业设计展、教师个人作品展、校企合作产学研成果展等。学院积极组织学生参加各类专业实践活动,产生一定社会影响。代表性活动介绍如下:
篆刻传承—教育部全国高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基地活动。在实践教学中探索形成了“研普互动”的教学与创新工作机制。定期进行学术交流,搭建“学习交流、大师互动、科学研究”的平台,长期为我校篆刻艺术的教学与传承提供学术支持与交流。
“艺路黔行” —逐梦贵州支教实践活动。自2015年起,学院连续五年在贵州省息烽县木衫小学开展支教活动,累计一百多名师生参加了该项目,开展了绘画、图案设计、模型手工课等多样的艺术课程教学与实践,帮助他们拓展艺术视野,更好地学习和成长。该支教实践活动项目入选2019年团中央“深度贫困地区青春行全国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专项计划”。
美丽乡村设计—助力新时代乡村文化建设实践活动。以实际行动助力乡村振兴,从当地生态环境、历史人文、社会结构、产业现状、居民风貌着手,通过实地调查发放调查问卷,总结美丽庭院调研问题;按照就地取材的原则,废旧物利用,根据实际问题结合学生自身所学的专业知识设计方案,进行装饰设计和创意改造;完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二十多面墙绘,九个庭院的设计方案,四个庭院的“变形”,打造生态美、环境美的宜居乡村。该活动由“学习强国”等多家媒体平台报道,产生一定社会影响力。
他山文创—全国高校校园文化产品艺术创意创业活动。以创新创业为主旨,紧紧围绕校园文化主题进行文创产品开发和设计实践,团队成员分工明确,团结协作,定期研讨,总结经验,有计划地组织营销和宣传,他山文化产品是植根于高校文化底蕴之中的专属“私人订制”,开发了十多个类别他山品牌校园文化产品成果,取得一定的经济效益,提升学生服务社会能力。
三富草莓—组培脱毒苗产业化培育助力精准扶贫活动。学院本硕跨学科专业团队实践项目,在草莓种苗组培脱毒的技术研发、公司VIS设计、草莓种苗及成品的包装设计、草莓品牌定位和推广等方面创新协作,项目精准帮扶贫困地区,指导当地农户进行草莓种植、销售、推广等环节,助力贫困地区打赢“脱贫攻坚战”。该项目获第五届江苏省“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省赛二等奖。
艺术设计学院还将进一步加大美术馆建设力度,定期引进和举办高水平艺术展赛,持续深入开展艺术专业实践与学术活动,提升学生审美能力,增强校园艺术学术氛围,促进高校资源与社会资源互动互联,深化国际文化艺术学术交流与合作。
记者:请您谈一谈艺术设计学院未来学科发展思路。
凝练学科特色,加强学科人才队伍建设。顺应新时代文化经济和学科专业发展需求,将艺术设计与文化创意产业结合形成学科专业特色,注重创意和经济、设计与管理相融合的实践和理论研究;加强学科建设,积极申请艺术设计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和设计学一级学科授权点;引培结合加强教师团队建设,一是艺术设计实践创新教学科研团队,二是文化创意产业与设计跨学科教学科研团队。
学科引领,推进专业建设和教学改革。以学科建设为引领,以一流专业建设为目标,以教学科研团队建设为支撑,以教学改革为手段,以培养模式创新为动力,以优质资源建设为保障,以特色人才培养为方向,全面提升学科专业在省内外的综合实力和知名度。
培养高质量人才,满足新时代区域发展需求。积极发挥文化创意产业高层次专业人才培养的主力军和生力军作用,对艺术设计交叉学科发展路径与方向进行思考与规划,一是优化艺术设计类高层次创新型设计人才的培养,以设计创新为驱动,培养能够适应高新技术背景下艺术设计发展的高层次创新型设计人才;二是强化有财经特色的高层次复合型人才的培养,懂设计会管理,善经营能策划,提升人才综合素质和创新创业能力。
加强合作交流,政产学研一体化发展。加强合作与交流,促进政产学研合作,使教学科研与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社会需求有机衔接,加强社会服务意识,提升服务社会能力,不断增强人才培养和社会文化经济发展的契合度,为长三角地区经济文化发展和行业发展服务。校企合作共建设计研发平台、创新创业实践基地,推进艺术设计产学研成果转化。
发挥支撑作用,赋能我校“文体增色”特色工程。围绕我校学科建设和专业发展的总体部署,开拓“艺术+”“文化+”“互联网+”跨学科专业创新人才联合培养思路,学科专业优势互补、协同创新,对接产业发展需求,助力新时代财经大学“新文科”建设的转型升级,努力为建设特色鲜明的高水平财经大学积极发挥学科支撑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