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财新闻网
聚焦质量 提升水平 创新会计人才“三链融合”培养新模式——专访会计学院院长姚文韵教授

编者按:我校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以彰显特色、打造高水平大学为核心目标,以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为重要使命,大幅提升学科建设的核心竞争力,坚持走特色鲜明的内涵式发展道路。

学校坚持重点建设应用经济学、工商管理、食品科学与工程等江苏高校优势学科,打造学科高峰。重点扶持马克思主义理论、法学、统计学、数学、理论经济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以及管理科学与工程、软件工程、公共管理等学科,建设学科高原,逐步形成学校为主导、学院为主体、学术骨干为主力的有机统一的学科矩阵,构建结构更加合理、优势更加突出、特色更加鲜明的学科体系。

2020年是学校的“学科建设攻坚年”,一分部署,九分落实。各学院积极谋划、抢抓机遇,扎实有效地推进学科建设等重点工作。党委宣传部特此策划“院长访谈”专栏,围绕学科建设重点工作,邀请学院负责人,通过采访问答形式,为广大师生作深入解读。


记者:会计学科在南京财经大学的学科建设中居于什么地位?学院未来人才培养的发展思路如何?

姚文韵:学科建设是一项关系学校发展的综合性、全局性、长期性的基础建设,集中体现了学校各项事业改革与发展的方向和水平。人才培养是我校工作的中心,近年来,学院以学科建设引领人才培养方向,以人才培养支撑学科建设质量,创新性提出人才“三链融合”培养新模式。

学科有历史,更兼底蕴内涵。会计学院是南京财经大学在校学生规模最大、办学历史最为悠久的学院之一。早在1962年,学校就设立了财会专业。1981年开始招收财务会计专业本科生,是江苏省第一个会计本科专业点。2004年开始招收会计学硕,2011年开始招收会计专硕和资产评估专硕,是省内较早招收会计研究生的高校之一。2020年,我院还将积极申报审计专业学位硕士点。新世纪以来,随着国际经济环境的不断变化以及国内经济体制的日益完善,市场对高质量会计人才需求逐渐增大,会计学科不断发展壮大。目前,我校会计学科综合实力稳居省内前列,且在国内有较大影响力,业已发展成为我校最重要的学科之一。同时,作为我校江苏高校优势学科工商管理的重要支撑,会计学科与学校学科特色具有得天独厚的融合性和共生性,为学校学科整体发展增添了财经底蕴。

学院有特色,更重培养质量。会计学院是我校在校生规模最大的学院,经多年高质量人才培养模式的积极探索,在实践中逐步凝练出了“商能并重、七识贯通”的人才培养理念,并贯穿于高素质“商能识”会计人才培养的全过程。近年来,会计学院在人才培养方面取得了突出的成效,会计学专业是国家一流本科专业(2019)、江苏省高校品牌专业一期A类立项建设专业(2015)、教育部“十二五”专业综合改革项目(2013)、“十二五”江苏省重点专业类专业建设的核心专业(2012)。先后荣获国家教学成果二等奖(2018)、江苏省高校教学成果特等奖(2017),立德树人成效显著。

善弈者谋势,善谋者致远。学校有要求,学院要担当,落实保成效。未来,学院将以高质量人才培养为主线,以博士学位授予单位建设为重点,以高水平教学科研为支撑,以智慧会计创新实验班和产业学院建设为抓手,努力打造“三链融合”会计人才培养模式。同时,在保持传统会计优势专业的基础上,积极发展财务管理、审计学和资产评估专业,不仅要埋头实干答好“主干题”,还将创新思路做好“加分项”。此外,学院积极将大数据、人工智能等信息技术融入财务管理、审计学和资产评估相结合,全面提升学科建设水平。

记者:您谈到“商能并重、七识贯通”的会计人才培养理念和“三链融合”会计人才培养模式,您认为这一模式对促进学科特色形成有哪些优势?主要举措有哪些?

姚文韵:随着会计向国际化、信息化发展以及管理型转变,会计的内涵和外延发生了重大而深刻的变化,会计人才市场面临着严重的结构性矛盾:一是在传统的培养模式下,会计教育虽注重素质的提升,但学生整体能动性发挥不足。二是会计教学虽重视理论知识传授与学生基本行为规范,却弱化了产教结合。三是会计人才培养虽重视校内教学活动的开展,却忽视了多元协同发展。四是会计学教学虽强调会计知识体系的前沿性,却忽略了现代信息技术对会计行业的冲击。

面对新矛盾,我们主动瞄准新前沿,积极吸纳新思维,切实拿出人才培养新举措。近年来,会计学院坚持德育为先、能力为重、分类培养,针对性地开展系列教学改革与实践活动,提出“商能并重、七识贯通”的会计人才培养理念,高素质内隐“三商”,即会计智商、会计情商和会计灵商;外显“五能”,即信息技术能力、职业适应能力、沟通协调能力、管理执行能力和创新创业能力;聚焦“七识”,即会计知识、会计常识、会计见识、会计胆识、会计赏识、会计共识和会计卓识。在此理念下,逐步形成了人才培养链、产教联动链、多元协同链”的“三链融合的会计人才培养模式。该模式通过构建“信息平台、组织支持、质量保障”的多元协同培养路径,打造“校企、科教、教学”的产教联动培养机制,最终实现“专业型、职业型、事业型”高素质会计人才的培养目标。该模式的特色和优势主要表现在:

强化目标导向,提出了会计人才三链融合培养的新理念。通过构建“培养目标、培养机制、培养路径”相衔接的人才培养创新模式,围绕培养目标组织教学,注重整体教学环节的把握,不断加大教学的深度,拓展教学的广度,通过长效的信息交流平台、紧密的组织支持体系、持续的质量保障系统,形成产教联动的共建模式与多元化支持服务体系。

注重产教联动,构建了校企合作教育的新机制。基于目标导向,以教学工作为主线、科研项目为龙头、实践指导为抓手,通过塑造共同目标,实现校企全程合作联动,构建了校企共同改革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共同建设导师队伍、共同建设合作基地、共同实施培养方案、共同评价培养质量的“五共”新机制。

强化质量把控,打造了保障会计人才培养目标有效实现的新路径。通过顶层设计,创建适应高质量会计人才培养需求的新型教学管理体制;建立了国际合作、校企合作、院聘导师、双导师、信息化教学、网络评教、教学科研激励、用人单位信息反馈、毕业生跟踪反馈、督学督教等一整套高质量专业建设保障体系,努力优化培养模式,提高培养过程质量和培养结果质量,打造了保障会计人才培养目标有效实现的新路径。

学院在推进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中的主要举措有:

人才培养链方面,突出分类培养。这不仅体现在分类制定培养方案,即建立模块化(国际化、信息化和管理型)的课程体系,还体现在分类管理专任教师,把教师分为理论型、实践型、教学型等三类。在已有的教师队伍中,有56人次在各类社会组织、行业协会、上市公司等机构兼任职务,有效地将ACCA、CMA、CVA等国际职业先进的教学经验融入课程教学体系当中;成立天职精英班、安永智慧会计大数据班等实验班,分层培养高质量会计人才。在课程设置方面,除了传统课程,还增加7门大数据人工智能类课程,迭代更新课程内容。

产教联动链方面,强化校企、科教、教学联动。会计学院先后聘请来自政府部门、上市公司、会计师事务所等业内专家担任校外兼职导师;建成多个校企合作实习与就业基地和省级研究生工作站。校企合作共同参与研究与开发案例、组建研究性教学团队,将国家自科、社科项目科研成果转化为教学实践;鼓励同学参与导师主持各类型横向课题。除此之外,会计学院还通过开展MOOC、“场景再现”等教学活动以强化“产教联动链”建设。

多元协同链方面,促进信息平台、组织支持、质量保障协同。近年来,会计学院成立国际合作交流中心,建立海外合作人才培养项目,每学年鼓励同学出国游学;建成了财务共享实践教学实验平台、人工智能会计中心和云财务实验室,促进大数据交流;建立由财政部门、会计行业协会、大型企业、社会组织等多元协同支持体系,以促进产教联动;联合江苏省财政厅共同发起创立“江苏省财税协同创新中心”和“人工智能会计研究院”,深化产教联动;牵头成立江苏省会计学会会计教育专业委员会,在促进会计教育协同发展的同时强化“多元协同链”建设。

记者:能否请您介绍一下会计学院人才培养模式对学科建设的贡献?

姚文韵学生学有所成、学以致用。南京财经大学与江苏省统计局社会调查队合作开展抽样调查显示,本专业毕业生经过3-5年的磨练都能成为用人单位的业务骨干,过去几年先后涌现出罗诚、黄宇峰、张宁等一批大型会计师事务所高级项目经理、上市公司高管及海内外知名大学青年学者。校企合作单位,诸如德勤(中国)、中建材、上海国际信托等大型企业普遍反映会计专业学生团队意识、沟通能力、创新能力强,职业成长快。除此之外,更有专业学生创立“南京云汇财务数据公司”“会管家企业服务南京有限公司”,为中小企业提供集“在线会计服务、财务共享、顶层设计”为一体的企业服务,真正实现学有所成、学以致用。在校学生的创业项目成效显著,如在第十届“挑战杯”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中荣获金奖,学院研究生参与的多项活动在各类竞赛中获奖。

教师以研促教、教研结合。近年来,会计学院教师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省部级课题近百项。学院教师累计在《中国高等教育》《会计研究》等国内权威期刊发表系列教研论文多篇。学院教师制作的教学案例多次荣获全国MBA百优案例奖、资产评估教指委奖,并入选全国会计教指委案例库。

同行评议高,社会反响强烈。自2013年起,会计学院先后成功举办了多场高层次国际国内学术会议,在学术讨论中宣传、推广模式经验,并通过会计教育协同发展中心定期开展教改论坛。截至目前,已有省内外数十所兄弟院校前来交流学习。“三链融合”会计人才培养模式亦得到江苏省财政厅、江苏省会计学会等政府部门、会计职业团体的认可与好评。《中国教育报》《中国会计报》等多家媒体发表相关文章数十篇,报道模式的理论体系、观点思路和实践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