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我校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以彰显特色、打造高水平大学为核心目标,以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为重要使命,大幅提升学科建设的核心竞争力,坚持走特色鲜明的内涵式发展道路。
学校坚持重点建设应用经济学、工商管理、食品科学与工程等江苏高校优势学科,打造学科高峰。重点扶持马克思主义理论、法学、统计学、数学、理论经济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以及管理科学与工程、软件工程、公共管理等学科,建设学科高原,逐步形成学校为主导、学院为主体、学术骨干为主力的有机统一的学科矩阵,构建结构更加合理、优势更加突出、特色更加鲜明的学科体系。
2020年是学校的“学科建设攻坚年”,一分部署,九分落实。各学院积极谋划、抢抓机遇,扎实有效地推进学科建设等重点工作。党委宣传部特此策划“院长访谈”专栏,围绕学科建设重点工作,邀请学院负责人,通过采访问答形式,为广大师生作深入解读。
记者:请您介绍一下营销与物流管理学院基本情况?
陶经辉:营销与物流管理学院是学校较早创办的院系之一,2003年正式命名为营销与物流管理学院。现有市场营销系、物流管理系和广告学系三个系,下设市场营销、物流管理和广告学三个本科专业以及企业管理(市场营销)和营销与物流管理两个学术型硕士学位点。物流管理专业现为国家一流专业建设点、江苏省一流专业,市场营销专业为省级品牌专业,广告学专业为校级品牌专业;江苏省现代物流重点实验室(南京财经大学)为省级重点实验室,广告实验室为校级实验室。
全院现有教师55名,其中专任教师49名,拥有本科和硕士(校首批硕士点)两个办学层次,全日制在校生达到1043人,其中,研究生人数为59人。
记者:请您谈谈营销与物流管理学院近年来的发展成果?
陶经辉:在校党委、校行政的正确领导下,学院围绕学科建设、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等方面扎实开展工作,取得了一些成绩。
整合资源,学科建设水平进步显著。近年来,学院积极配合学校开展工商管理优秀学科建设工作和博士点单位申报工作,本着“学科交融、相互促进”的原则,围绕工商管理博士点确定的市场营销、物流与粮食质量安全两个方向,进一步加强学科团队建设。作为牵头申报单位,联合工商管理学院以及管理科学与工程学院成功获批了“工程管理”专业学位硕士点,拓宽了我院的硕士学位点。学院坚持以平台为载体组建学科团队,依托物流管理国家一流专业建设点、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项目、现代物流省级重点实验室、“一带一路”研究院等国家级、省部级以及其他相关平台构建了相应的学术团队。通过以产学研合作以及“平台+团队建设”的方式,进一步凝练学科方向,在市场营销、物流管理和广告学等方向上形成了稳定的研究团队。师资队伍的年龄结构和学源结构进一步优化,海外知名高校毕业师资和高层次人才逐步增加。人才工程质量有一定提升,2人入选教育部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4人入选省“333高层次人才”“中青年学术带头人”“六大人才高峰”和“青蓝工程”等相关人才工程,初步形成了一支职称、学历结构合理,教学科研力量较强的师资队伍。
突出重点,人才培养质量有效提升。学院抓好本科教育这个立命之本、发展之本,加快建设高水平本科教育。瞄准教育部“双万计划”,加快推进国家一流专业和一流课程建设,取得了明显的成绩。物流管理专业成为江苏省一流专业和国家一流专业建设点,物流虚拟仿真实验项目成为省级和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项目。课程质量稳步提升,《市场营销学》获批省级在线教学课程,并入选中国大学慕课课程;《物流管理学》《广告摄影与摄像》获批校级重点建设课程;《市场营销学》《物流管理学》获批校级翻转课堂课程;《创新与创业家精神》《商务谈判》获批校级创新创业示范课程等。2名教师分别获得省级微课比赛二等奖和三等奖,1名教师获得校级教学名师,1个团队获批校级教学团队,24项成果获得校级教改课题立项。特色教育显著提升,创新创业教育为我院的特色教育,我院学子先后荣获第二届全国财经类高校创新创业大赛二等奖,全国大学生物流设计大赛三等奖、全国大学生广告设计大赛一等奖、江苏省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一等奖、全国数学建模大赛一等奖,等等。学院积极引导在校学子创新创业,营造浓厚的创新创业氛围,如“南财好青年”周建民同学为学校捐赠20万“校园平安基金”,成为我校在校创业学子捐设基金第一人,张蔓菁同学在校期间创建4家公司,刘新源同学通过创业荣获“江苏好青年”荣誉称号。
多措并举,科学研究成果争创佳绩。学院以学校制定的科研政策为指导,结合我院实际情况,确立了科研与教学并重的发展方向。围绕“以科研创新为突破口,以平台建设为载体,以科研质量提升为抓手”的总体思路,确定了“一个中心、两个转变、三个提高、五个结合”的科研工作目标:突出以教师科研水平不断提高为中心,实现推进科研观念与科研氛围转变,促进提高教师科研能力、提高教师科研质量和提高教师科研反哺教学水平,达到学习与交流相结合、科研与教学相结合、自评与考核相结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点上突破与面上推进相结合。通过以上措施,积极开展我院科研活动,推进科研工作改革和观念转变,使科研工作达到新的发展,新的突破和新的高度。近年来,全院教师共发表论文100多篇,其中重奖期刊论文达到18篇;SSCI、SCI检索论文30多篇,CSSCI论文40多篇,国家课题立项数达到11项,其中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1项;获得省部级领导批示10多次,其中获得省委省政府主要领导批示4次;获得省部级以上奖励1次,出版专著15部;横向课题到账经费900多万元。
优化管理,社会服务水平稳步提高。学院通过搭建产学研合作平台,鼓励我院教师积极开展产学研合作,提供各种形式的社会服务,扩大我院的社会影响力。依托现代物流省级重点实验室和“一带一路”研究院等科研平台,加强对外开放和社会服务工作,在科研平台建设和资源利用等方面寻找与地方政府、企事业单位、科研院所合作途径,加强横向合作,实现互利双赢和资源利用最大化,强化和提升科研平台的社会服务功能。近年来,学院为国家部委、省政府、各级地方政府及企事业单位等提供各类研究报告50余份,其中部分成果获得省领导的批示,取得较好的社会影响。如吴志华教授的研究报告《关于促进我省“一带一路”交汇点建设的建议》于2016年获得时任江苏省委书记李强的批示,吴志华教授的研究报告《关于支持南通在“一带一路”交汇点中发挥更大作用的建议》和乔均教授的研究报告《对江苏如何把握机遇大力发展高铁集装箱运输的建议》分别于2018年获得江苏省委书记娄勤俭的批示,为省政府相关决策提供了参考。
记者:能否请您谈谈营销与物流管理学院未来发展思路?
陶经辉:学院发展的总体目标是遵循管理学科发展规律,坚持以人才培养为中心,以社会需求为导向,全面提升本科教育和研究生教育的人才培养质量,培养出具有创新精神、懂经济管理的高水平复合型专业人才。坚持培育和发展优势学科,优化师资队伍结构,提升学科建设和专业建设水平。以社会服务和文化传承为支撑,彰显学院特色,提升学院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展望未来,围绕我校加快建设特色鲜明的高水平财经大学的目标,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和学院“一流专业”“一流课程”建设核心工作,扎实推进学院学科和师资队伍建设、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对外交流与合作等各项工作持续健康发展。未来我院的重点工作主要为:
凝心聚力,提高学院领导班子的治理能力。学院将继续以学校确定的工作部署为统领,坚持以人为本,进一步建章立制,提高科学决策水平,强化制度的执行力,增强学院全体教职员工的凝聚力和向心力。进一步加强学院各级领导班子的作风建设,加强学院行政人员的服务意识,提高服务效率,形成少说空话、将工作落在实处的风气,努力提升治理能力。
协同发展,推动学科建设再上新台阶。以“学科建设攻坚年”为契机,与其他相关学院协同配合,做好“工商管理”江苏高校优势学科建设工作。以工商管理学科“博士点建设”任务为抓手,围绕学科方向,结合我院学科特色,整合教学、科研等相关资源,推进学科平台和相关省级平台的建设。依托学术平台,力争拓展1-2个新的硕士学位点,在市场营销、物流管理和广告学方向上重点打造5-7支学术团队。探索开展院级学术研究机构试点工作,积极营造学术研究氛围,有力支撑我院学科建设持续发展。
深挖内涵,促进人才培养质量进一步提升。准确把握与深刻理解“教风学风提升年”的精神和内涵,深化教学改革。有序做好“大类培养”人才培养改革的各项准备工作,扎实推进人才培养方案修订,切实提高本科生和研究生的培养质量。大力推进“物流管理国家一流专业”建设和“物流虚拟仿真国家级实验教学项目”建设等重点建设工作任务,确保项目顺利验收。打好基础,深挖潜力,积极争取更多项目入选教育部“双万计划”行列。
引培并重,优化人才引进和师资队伍建设水平。继续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实行引进与培养并重,进一步加大对青年教师培养和扶持力度,营造有利于青年教师成长的氛围。
瞄准高端,加强高水平科研成果的产出力度。加强对科研工作方面的规范管理,争取在重大、重点项目和重要成果上有新突破。大力推进现代物流省级重点实验室的建设,激发重点实验室的活力,拓宽产学研合作渠道,提高社会服务能力。
内引外联,推进国际化合作项目实现新的突破。继续扩大和加强对外交流与合作,提高学院对外交流与合作的规模和水平,提高学院的国际化水平。
今年是学校“十三五”建设收官之年和“十四五”规划开局之年,也是学校深化综合改革和内涵建设、冲刺博士学位授予单位的攻坚之年。营销与物流管理学院将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继续深入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齐心协力,团结奋进,在解放思想中深化改革,在开拓创新中谋求发展,在真抓实干中全面提高学院在教学、科研、人才培养、社会服务等各方面的水平,结合学院实际大胆开展创新实践,有效推动学院各项事业的全面发展,为建设特色鲜明的高水平财经大学而继续努力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