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教育部公布的2019年规划基金项目中,“立美育德:高校立德树人路径研究”获立项;2019年4月13日的《中国社会科学报》,“南财法学院推动非遗进课堂”获报道,这是法学院“非遗文化进课堂”开展的第三年,2018年暑期法学院师生用知识产权保护传承紫砂陶艺获《中国青年报》等媒体报道;2013-2016年,法学院基层党委连续2次获省、校党建创新奖,多篇党建论文获校优秀党建思政论文……这些成果,来自于“追梦人”——法学院党委书记李骏所在的基层党委团队。这一团队的党建精神文明建设连续三年考核名列全校前三,开创的“立美育德”+“法美合育”模式被教育部思政司、江苏省委办公厅高度认可,成为党建创新的有益探索。
法美合育培养学人
对于一名基层党委书记,如何为学院人才培养、教学科研等核心事业夯实战斗堡垒,引领前行方向,李骏老师这样理解:“习近平总书记对法治人才提出了‘德法兼修’的要求,如何将理想信念、行为规范与专业修养结合起来,我们选择了‘美’这一核心价值,从‘法治之美’入手,将专业知识应用到实践中去,倡行法治精神,培育法治信仰,从而促进师生自觉践行法治担当。”
2018年10月,法学院开展了第十届“法律文化节”,这届法律文化节以“法治之美”展览为序幕,陆续开展了江苏省第三届法治情景剧大赛、第二届法律情诗大赛、校社联动全民学法、学衡杯论文大赛等形式,将理论知识与实践探索深度结合,展示“法治之美”,使受众在冷冰冰的法律面前感受到温度,从而实现“德法兼修”的良好效果。
作为“法治文化作品创研中心”的负责人,自2016年该中心与地方司法局共建以来,已经产出原创法治作品1000余件,为社会各界提供了丰富多样的法治宣传作品。师生们通过这一创作实践,在法治美的感知下,自觉形成了高尚师德,近年来学院人才培养也取得了良好成效。自2014年以来,学院司法考试通过率都在42%以上,2018年更是达到了62.3%的高度,远超过去16年全国司法考试平均通过率14.3%,为社会输送了众多优秀的法治人才。
挖掘特色促养师德
李骏老师的清正廉洁在法学院是众所皆知的,2018年底,她将万余元学院对其的科研奖励返捐给学院发展。她说:“这是一种价值引导,做研究不是为了‘利’,而是一种教育情怀,是为了滋养和推进教育事业的发展”。这绝不是一句“大话”,在李骏老师的带领下,法学院院风一扫多年前的功利与混乱,变得清新向上。有老师说:“原来不太想来院里,不想参与学院的各种纷争,现在风气好了,回到院里如沐春风,大家教书育人、研讨交流,师道尊严回来了。”
在李骏老师的倡导与支持下,“德正中青年论坛”“财经法研究中心”“甘诺特色党建工作室”已经建成并各具特色。三个平台均以党建引领,形成“党建+研究专长”模块,培育和发挥“双带头人”的示范效应。截止到目前,德正中青年论坛已开展讲座研讨三十余场,获立国家社科项目、省部级项目十项;财经法研究中心与国内外三所知名律所建立了互助合作关系;甘诺特色党建工作室在大学与高中的教育衔接、贫困地区少年儿童生涯关怀、辅导员职业生涯发展等方面开展数十场活动,取得了良好的社会影响力。
“我们按照总书记提出的‘四有好老师’的要求,力争发挥每位老师的优势与长处,让老师们在教育生涯中找准位置,点亮发光点,自觉践行立德树人的时代使命”,李骏老师这样阐释。
党建创新勇当先锋
“因为没做过基层党建工作,所以一切从头开始学起,反而少了很多固定思维,可以不断探索创新”,李骏老师这样解读党建创新探索的原因。2014年,李骏老师入职法学院后,在党建方面提出了“法美合育”的路径,意即逐步实现党建规范化、特色化、活力化的目标,加强思想建党和行动建党相结合的“信仰深度”,先后开展了“打造四维文化,推进党建创新”“实施‘一院一品’工程,推动迈进‘法治时代’”“美法合育共促基层党组织”党建创新活动。
实践创新离不开理论的指导。李骏老师非常注重理论学习与武装,她带领团队先后申报了教育部项目、省社科联应用精品工程项目、研究生创新改革项目等多项课题,发表了“用社会主义法治文化推动高校基层党建工作之探索”等多篇论文,将实践中的经验与思考上升至理论高度,内化为对党建创新的自觉追索。
谈到未来党建创新,李骏老师有着自己的坚守与信心,“法学院肩负着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新时代法治人才的非凡使命,我们将以系统性思维践行四个全面国家战略,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中挖掘丰厚的党建理论与实践案例资源,结合我校建设特色鲜明的高水平大学的目标,锐意创新,我们永远在路上”。
(法学院 李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