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为共同的理想信念、价值理念、道德观念打下思想基础
始终发扬伟大团结精神,促进全体人民在思想上精神上紧紧团结在一起,就能够形成勇往直前、无坚不摧的强大力量
文化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把爱国主义内容融入党日团日、主题班会、班队会以及各类主题教育活动之中,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唱响互联网爱国主义主旋律……近日,《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印发。这不仅为爱国主义情怀搭建了制度载体,也有助于增强共圆中国梦的凝聚力、向心力。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系统总结了我国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的显著优势,一个重要方面就是“坚持共同的理想信念、价值理念、道德观念,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促进全体人民在思想上精神上紧紧团结在一起的显著优势”。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广泛凝聚人民精神力量,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深厚支撑。我们要坚持和完善繁荣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制度,巩固全体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
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要同心同德迈向前进,必须有共同的理想信念作支撑。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强调:“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使全体人民在理想信念、价值理念、道德观念上紧紧团结在一起。”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为增进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统一提供了坚实思想基础。在新时代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就要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健全用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全党、教育人民工作体系。用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为共同的理想信念、价值理念、道德观念打下思想基础。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源自于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文明历史所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熔铸于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中创造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植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从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到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艺,到建设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哲学社会科学,我们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就是要不断铸就中华文化新辉煌,让中华文化展现出永久魅力和时代风采,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强大精神力量。
“团结是铁,团结是钢,团结就是力量。”团结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战胜前进道路上一切风险挑战、不断从胜利走向新的胜利的重要保证。“中国人民是具有伟大团结精神的人民”。回首70年奋斗征程,每当遇到风险挑战,我们总是能努力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调动一切可以调动的积极因素;顺应社会发展进步,我们更是倡导,形成最大公约数,画出最大的同心圆。70年来,中国取得的令世人瞩目的发展成就,更是全国各族人民同心同德、同心同向努力的结果。始终发扬伟大团结精神,促进全体人民在思想上精神上紧紧团结在一起,就能够形成勇往直前、无坚不摧的强大力量。
一个民族的复兴需要强大的物质力量,也需要强大的精神力量。必须坚定文化自信,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激发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更好构筑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作出了具体部署: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根本制度,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文化建设制度,健全人民文化权益保障制度,完善坚持正确导向的舆论引导工作机制,建立健全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的文化创作生产体制机制。
习近平主席在会见外宾时指出,新中国成立70周年的一系列盛大庆典是一次爱国主义的集中教育。如今,庆祝大会、阅兵式和群众游行的一幕幕动人瞬间仿佛还在眼前,激励着全国各族人民向着共同目标奋勇前行。只要我们团结一致、万众一心,就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就没有实现不了的目标。
《 人民日报 》( 2019年11月19日 05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