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财新闻网
江苏社会保障研究院:聚焦民生建设,打造社会保障研究平台

; ; 南京财经大学江苏社会保障研究院是20173月由学校批准设立的科研机构,20187月入选“江苏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研究院集学术研究、政策咨询、人才培养于一体,以南京财经大学社会保障、劳动经济等学科为主体,以多种方式与国内外高校、科研院所、政府部门、企事业单位开展多种形式的合作,取得了一系列显著的成绩,已经成为国内具有一定影响的高校社会保障研究的重要科研基地之一。

目标明确,聚焦民生建设

研究院确立了以学术研究为核心,以服务决策为导向,以改革创新为动力,紧紧围绕江苏民生事业建设的总体目标为江苏民生事业建设提供理论支撑和决策咨询。在科学研究的目标定位上,以社会保险、养老服务、劳动就业、社会救助等研究方向为依托,充分发挥研究人员的研究特长,围绕当前民生领域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积极开展各项科研工作。在咨询服务的目标定位上,充分利用与政府部门和企事业单位长期以来形成的良好合作关系,主动承担各项委托政策理论课题,为江苏省乃至全国社会保障事业的发展提供研究成果和决策咨询服务。在人才培养的目标定位上,将搭建面向国内外开放的研究协作平台,培养一批高素质的一流学术带头人和中青年学术骨干,为相关政府部门、基层组织提供社会保障的理论与业务智力支持。

;

资源整合,组建高效团队

研究院在团队建设上坚持“突出主体,广泛吸纳”的原则。一方面,大力整合校内的社会保障及其相关领域的专家与学者,并依托公共管理学院劳动与社会保障系的教师资源,初步建立起了自身核心研究团队。另一方面,积极吸纳校外人才资源,与南京大学、南京农业大学等高校相关著名社会保障专家建立了常态化的合作机制;与江苏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签订了“江苏高校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共建合作协议”,聘请相关业务骨干参与研究与建设。为了不断优化研究队伍,大力引进具有一定研究能力和研究背景的社会保障专业研究人才,自研究院成立以来,已经从国内著名的高校引进人才5人,其中副教授2人,应届毕业博士3人。目前,研究院共有专职人员14人,兼职人员8人,其中,具有正高级职称人员6人;具有高级经济师和高级会计师职业资格人员6人;专职人员具有博士学位人员的比例达到100%。教师中有“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人才1人,入选江苏省“333工程”“青蓝工程”人才工程3人。江苏社会保障研究院研究团队正在不断壮大和成长。

跟踪前沿,打造科研高地

研究院积极组织骨干人员主要围绕长期照护、医疗保障、养老服务、社会救助等领域申报、承接、开展各项理论与政策研究。目前研究院在研国家社科基金项目4项,其中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失能老人长期照护财务供给多元主体融合机制、模式与制度架构》1项,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我国社会养老服务的公益性及其供给路径研究》《对学生就业的理论、实证与政策研究》《社会保障制度调节农村收入差距研究》3项。与江苏省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厅、江苏省民政厅、江苏省卫生健康委员会、中国社会保障学会等政府部门与社会团体,以及相关企事业单位开展了一系列科研项目合作,如承担江苏省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厅与济川药业集团签订委托课题《长期护理保险制度试点状况调查报告》(课题经费24.8万元);承担中美上海施贵宝制药有限公司委托课题《我国医疗保险药品目录中高值特殊药物准入机制研究》(课题经费50万元);面向全省举办“江苏长期护理保险制度试点评估”研讨会1场;获得中国社会保障学会年度优秀论文二等奖1项等。此外,研究院还结合江苏省社会保障当前建设与发展中的重点与难点议题确定了2019年的重点研究主题,如“江苏长期护理保险制度试点绩效评估”“江苏社会养老服务公益性供给”“江苏社会保障公平性建设”等,着手整合院内外优势资源,集中力量进行专项课题研究。江苏社会保障研究院充分利用曹信邦教授作为江苏省政协委员、民盟中央社会委员会委员、民盟江苏省委社会工作委员会主任的平台,发出民生建设强有力的声音,提出的“多方发力共同构建养老服务体系”“全面试点我省失能老人长期护理保险制度的建议”分别受到江苏省民政厅、江苏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的关注。在民盟中央“第九届民生论坛”上提出的《完善育儿公共支持体系 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政策建议,获民盟中央优秀政策建议案。

;;

教研结合,促进人才培养

研究院坚持“项目推动,教研结合”的人才培养原则,鼓励研究人员中的硕士生导师和博士生导师将科研任务、日常教学与研究生培养相结合,为研究生和本科生的培养与发展提供学术与交流平台,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到课题研究中来,以提升学生的科研能力与学习能力。目前研究院已组织劳动经济学研究生外出开展居家养老服务、长期照护试点、基层民政实践、社区治理调研4次;举办“励学青年学术坊”系列活动6次;组织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16级本科生参加第七届全国高校模拟集体谈判大赛荣获二等奖和三等奖各1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