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财新闻网
法学院:“五有”融合谋特色发展 德法兼修育时代英才

法学一级学科被遴选为“十三五”江苏省重点(培育)学科

2018年获批法律硕士专业学位点

连续三年举办“担保法理论与实践国际研讨会”

与栖霞区人民政府、社会各界共建“科技金融研究院”、“财经法研究中心”

法学专业遴选为“校品牌专业”

连续举办十届法律文化节

法学专业第一志愿省内报考率达98%

……

近年来,法学院本着立德树人的坚定理念、勤勉作为的实际行动、踏实质朴的教风学风,谋特色求发展,走出了一条财经底色鲜明、专业基础扎实的复合型人才培养之路。

自校第二次党代会召开以来,法学院深入贯彻党的十八大、十九大和校第二次党代会精神,围绕着学校“有特色、高水平财经大学”的战略发展目标,秉持“有理想、有作为、有贡献、受尊敬”的办学理念,在院党委的正确领导下,锐意进取、凝心聚力,谋发展、求和谐、树新风。这五年来,法学院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建设、党建工作方面持续投入,激发全院师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逐渐开创了人才培养有使命、科学研究有作为、社会服务有贡献、文化建设有传承、党建工作有活力的良性发展局面。

人才培养有使命,强化实践重复合

“以本为本”,加强本科人才培养质量,法学院始终将人才培养质量提升放在学院工作的首位与中心,持之以恒发挥实践教学特色,加强教学改革,推动教育教学水平不断提升,为学院人才培养工作添墨增彩。

根据财经类高校经济、管理学科优势的特点,法学院将法律人才定位于既懂经济、管理,又懂法律,并具有经济法、商法和国际经济法知识优势的复合型应用法律人才。同时,强化教学实践,开创“请进来,走出去,做起来”教学模式三步走,开设法学专业综合实践课,融合了案例教学、模拟法庭教学和审判实务式教学等多种综合式教学方法,培养学生分析及处理实际法律案件和解决纠纷的能力。

模拟法庭教学

“南仲紫金杯”模拟仲裁庭大赛现场

学院积极为学生提供对外交流的机会。与马尔堡大学建立了本科生三年级交流项目,目前已经实施6年;与英国诺森比亚大学、德国科隆大学建立了硕士研究生合作项目;同时,与日本早稻田大学、英国伦敦大学、法国马赛大学等学校也建立了一定的交流机制,为人才培养的国际化提供了良好契机。

五年来,学院教师心系教学,躬身垂范,先后有三位老师获评校“我最喜爱的老师”,两位老师获“南京财经大学本科优秀教学教师”,多位老师获得江苏省高校微课教学比赛一二三等奖,两部教材获江苏省“十三五”高等学校重点教材,承担教改科研立项20余项。

与日本早稻田大学交流现场

我院作品获十四届挑战杯国赛三等奖

在各方努力下,学院人才培养取得了一些成绩。连续两届荣获“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论文竞赛三等奖,连续两届获得江苏省优秀硕士论文,实践团队获得国家级优秀团队、团中央千校千项”“最具影响好项目百佳模拟E提案等荣誉。学院的办学经验被央视新闻网、《光明日报》、《中国教育报》、《中国青年报》、江苏电视台等多家媒体报道。

科学研究有作为,引培结合强团队

科学研究要想有作为,科研团队建设很关键。在团队建设方面,学院通过“引进与培养并重,竞争与激励兼顾”的方针,大力引进高层次人才,激活存量,以老带新,以优补缺,打造具有较强研究能力、研究目标明晰的科研团队。具体来说,即引进人才,鼓励新进人才多出成果,同时通过实施学术科研奖励、举办中青年学者论坛、组建科研小组、以科研机构带动研究等方式调动教职员工科研积极性。近5年来,共引进攀登计划教授2名,副教授1名,培育计划及优秀博士9名。围绕着民商法、经济法、国际法等几大课程群与学科方向,师资团队方向进一步明确、特色进一步明晰、基础更为扎实。同时,鼓励教师到国内重点大学攻读学位和进修,或到国外大学进行访学和学术交流,参加学术会议,开拓学术视野,提高学术参与能力。先后有13名教师到国内著名大学攻读博士学位或进入博士后流动站,4名教师到国外大学做访问学者。

第二届“担保法理论与实践”国际研讨会

财经法研究中心揭牌仪式暨财经学术研讨会

教学名师高晋康教授讲学

学科建设方面,近五年来我院在国家级课题和高水平论文方面取得了较大的进展。共承担国家社科项目4项,其中重点项目1项;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7项,其他省部级科研项目20余项。在学校一类奖励期刊发表学术论文2篇,在CSSCI及以上法学类、社会学类重要期刊发表论文60余篇;出版学术专著20余部;省级及以上科研成果获奖10项。2015-2017年连续举办三届“担保法理论与实践国际研讨会”,在国内外学术界产生较好的影响。学科结构不断优化,随着人才引进的补充,逐渐形成了以民商法学、经济法学、国际法学为重点,以宪法与行政法学、诉讼法、刑法等学科方向为支撑的学科发展布局,学术研究团队不断充实。2016年,法学一级学科被遴选为“十三五”江苏省重点(培育)学科,2018年法律硕士专业学位点获批,法学学科建设平台得到进一步提升。

社会服务有贡献,校地共建促发展

法学院多年来致力于与地方保持合作共建关系,积极响应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科学研究既要追求知识和真理,也要服务于经济社会发展和广大人民群众。广大科技工作者要把论文写在祖国的大地上,把科技成果应用在实现现代化的伟大事业中。”通过高校教师下基层、项目合作、横向课题研究等方式为地方发展贡献高校力量。

;共建“科技金融研究院”

南京市人大代表夏清瑕教授基层调研

学院教师中有省委法律顾问、南京市人大代表、栖霞区政协委员等,积极参与国家、地方立法决策,提供法律咨询与服务;学院和省司法厅组成专家组,完成了“江苏省法律服务业发展报告”并按年度出版;承担了省工商局、省法学会、栖霞区、扬州市等单位委托的横向项目数十项,较好地完成了产学研的一体化。201711月,调研组在致公党江苏省委主办的“汇智论坛”上进行了成果报告,被采纳为江苏省政协提案,并获得了二等奖。20181月,法学院与致公党江苏省委法治工作委员会签订了正式的战略合作协议,将继续在参政议政等方面与其开展合作。2017-2018年,与栖霞区政府、社会各界联合共建“大学生创业法律服务中心”、“科技金融研究院”、“财经法研究中心”,推动法治研究成果转化服务地方,一方面为地方发展贡献了高校力量,另一方面也推动了产学研相结合,展示了法学院作为财经类高校法学院的特色专业形象,有利于继续加强与凝练法学院特色教学与研究资源。

文化建设有传承,以文化人提素养

文化在学院的发展进程中起引领作用,文化建设是创建一流学院的重要组成部分。法学院秉持打造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与实践为基础的“法治文化”品牌,连续三年在全校推出了大学生法治系列讲座,连续十年与江苏省司法厅法律援助中心等部门共同举办“法律文化节”,创新法治宣传形式与内容,以“知识产权保护”专业理论践行传承中国传统手工艺如紫砂陶艺、蓝印花布等,获中央电视台网络媒体、《中国青年报》、江苏电视台等广泛关注。以专业知识演绎“慰安妇索赔案模拟法庭审判”,纪念反法西斯抗战胜利70周年,激发爱国热情,获《中国教育报》等媒体报道。

与镇江市丹徒区开展“法治文化创研中心”共建

;“法治之美”展

同时,法学院践行习近平总书记培养“德法兼修”新时代法治人才要求,以实践深化理论、以创作升华心灵,与栖霞区司法局、丹徒司法局等地方实务部门共建“法治文化作品创研中心”,研创了系列法治文化作品,目前已经产生了50余首法律情诗、30余部法治情景剧、100余幅法治漫画、1幅沙画、8部法治微电影、连续42期《律苑青音》等多种形式的法治文创产品。系列产品和项目多次获得国家级、省级奖项,获得《中国教育报》等省级以上媒体报道30余次。

党建工作有活力,凝练方向增特色

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本。院党委始终把党建工作作为提升凝聚力、原动力、战斗力的根本举措,调动全院党员干部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学院党委开展“党建+中心任务”,统筹推进党建工作和思想政治工作,把“党建+”作为思想政治工作的“牛鼻子”,坚持做到“两手抓”,坚决防止“两张皮”,使党建工作与学校各项中心任务深度融合、同轴共转。积极投身到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创新等各个环节,涵养良好的校风、师风、教风、学风和作风,以“党建+中心任务”新格局引领发展新风尚,推进各项事业迈上新台阶。

同时,通过打造“德正中青年学者论坛”、“党员先锋小组”、“律苑青音”电子期刊等平台,定期开展学习活动,培养形成团队式学习、共享式学习的理念和方法。提升教职工党性修养和教研能力,保障党员学习常态化、机制化,确保学习型党组织建设扎实推进。

德正中青年学者论坛

“律苑青音”普法电子期刊

在院党政班子的积极探索下,法学院党建工作取得初步成效。获省级高校“党建工作创新奖”三等奖、省级、校级“最佳党日活动”5项;连续三年荣获校“十佳宣传单位”称号;连续三年进入学校教学部门党建与精神文明建设考核前三名,铸就了干事创业的坚强堡垒。

教工党支部与学生共度中秋佳节

学生党支部为“百草园”添新绿

这五年,是法学院运筹帷幄的五年,持“咬定青山不放松”的坚定意志,顶层设计,基层创新,取得了一个又一个成绩;这五年,是法学院步步为营的五年,以勤能补拙的质朴,坚守底色,凝练特色,形成了一步一个脚印的烙印;这五年,是法学院砥砺奋进的五年,带着特有的严谨与缜密,深度融合,特色发展,实现了一次又一次突破。未来五年,法学院将在院领导的带领下,在全体师生的共同努力下,以“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的决心与魄力,正视稳定与发展中的问题与困难,认真谋划与踏实开展教学科研人才培养各项工作,以更大干劲、更高格局、更宽视野创造更优成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