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财新闻网
国际经贸学院:弦歌不辍育英才 砥砺前行传薪火

国际经贸学院成立于2003年,全院现有教职工63人,专职教师52人,在校学生1836人,其中本科生1698人,研究生137人。现有国际经济与贸易、贸易经济、电子商务3个本科专业,产业经济学、国际贸易学、国民经济学、国际商务(专业硕士)4个硕士点。近年来,学院深入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以服务社会为己任,以培养人才为根本,统筹推进一流学科建设,办好一流本科教育,培育一流创新人才,在专业建设、人才培养、师资力量、科研成果、国际交流、党建工作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

;

立足发展定位,着力推进内涵建设

学院坚持以“质量、品牌、龙头、高峰”为发展理念,依托江苏高校现代服务业协同创新中心、江苏高校应用经济学优势学科和江苏省品牌专业建设工程三大平台,整合国际经贸学院、江苏产业发展研究院、江苏现代服务业研究院等科研资源,依托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以及教育部黄大年教学团队,围绕服务经济、开放经济、智慧商务三个团队,以建设一流学科、培养一流人才、创新一流成果为目标,致力于将学院打造成为长三角乃至国内具有较大影响力的学术高地。

创新培养模式,提升专业建设水平

本科人才培养和专业建设是学院的本位工作。学院以优化人才培养方案、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为基础,设计分层教学、分流培养、分类成才的培养体系,以此创新专业建设方式。学院以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实验班为抓手,生源全校挑选,人才培养过程“量身定制”,科学设计课程模块,一半的专业课程实行全英文授课。选派责任心强、学术水平高的中青年骨干教师担任实验班的导师,旨在培养高起点、优质量、强竞争力的本科生。国际经济与贸易实验班目前已开设三年,现有在校生132人,深受学生欢迎。

学院重视完善人才培育机制,近五年来,先后举办江苏省大学生电子商务创意创业大赛、江苏省大学生“互联网+”商务谈判大赛等专业类比赛,为青年学生提供将专业理论知识用于实践的平台。获得第十五届“挑战杯”一带一路国际专项赛三等奖1项,2014年“创青春”江苏省大学生创业大赛铜奖1项,2017年第十五届“挑战杯”江苏省二等奖1项。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获得省级以上立项40余项。贸经1302班团支部被评为2015年全国高校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示范团支部”,国贸1401班团支部获评2016年度江苏省活力团支部,国贸1404班徐袁圆获评2016年度江苏省魅力团支书。国贸1503班获评2017年江苏省活力团支部,学院获评2016年度江苏省五四红旗分团委荣誉称号。在这期间,学院也培育出诸多杰出校友,其中,作为BBD(数联铭品)创始人,校友曾途入选《财富》“定义未来的50位中国商业先锋”,目前,其公司已经成为国内最大的大数据解决方案提供商。毕业于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校友张雪,回乡传承苏绣,荣获“2014江苏好青年”称号,此外,他的绣品获得了“中国(开封)清明文化节暨中国(开封)首届工艺美术展”银奖,第八届、第九届江苏省艺博银针杯刺绣作品大赛金奖等。

近五年来,学院秉承“创新引领、质量优先”,以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促专业建设,成效颇丰。其中,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被评为江苏省高校学校特色专业、江苏省“十二五”高等学校重点专业,并入选江苏省高校品牌专业建设工程一期项目;贸易经济专业被评为江苏省高等学校品牌专业、江苏省“十二五”高等学校重点专业;电子商务专业为江苏省高等学校特色专业;另外,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连续5年综合考核中被教育部评定为A类专业(全校唯一);贸易经济专业连续5年排名全国第二名。学院专业建设逐渐走出了具有自身特色的发展道路,助力我校实现“有特色高水平财经大学建设”建设目标。

;

内培外引兼顾,优化师资队伍结构

师资队伍结构优。近年来,国际经贸学院积极强化师资力量,不断优化教师队伍结构,培养了兼具规模与实力的特色师资队伍。学院现有张为付、宣烨等教授11人,研究领域相对集中,打造了以60/70后为引领、80后为骨干、90后为新生力量的层级合理、合作紧密的服务经济、开放经济和智慧商务三个研究团队,形成了含有江苏省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江苏省“333高层次人才工程”培养对象、江苏省“青蓝工程”中青年学术带头人等系列人才队伍。

学院兼顾内部人才培养与外部人才引进。一方面,定期组织在职教师学习、培训、研讨,致力优化提升人才队伍质量,保证教学队伍的先进性和可靠性。另一方面,积极引进外部优秀教师,近两年引进高水平、高层次人才15人。

学术资源平台佳。学院通过主办和承办国际、国内高水平学术会议加强学术交流,提升师资队伍的学术水平。策划召开首届“中国服务经济发展论坛”,塑造学术交流平台;定期举办“南财国贸紫金青年学者论坛”,邀请国内外优秀的青年经济学者做客学院,打造学院品牌;承办“中国工业经济学会2017年学术年会”“国家自然科学青年基金获得者交流会”“首届中国服务经济发展论坛”等高层次学术会议。邀请多米尼克•萨尔瓦多教授、英国剑桥大学客座教授Tanguy Jacopin、美国范德堡大学David Parsley 教授等国际知名学者来学院学术交流。

致力精品教学,培育优质学术成果

近五年来,学院逐渐形成教学科研并重,以标志性成果促进科研团队建设,以科研团队建设促进标志性成果产出的良性互动模式。

教学研究成果丰。坚持全面深化教学改革,修订人才培养方案、推进教学内容深化、改进课程教材体系、不断完善教学过程管理和教学质量监控机制,着力提高教学水平,教学研究成果丰硕。贸易经济专业教学团队为国家级教学团队、《贸易经济学》课程为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程、第一批“十二五”普通高等教育本科国家级规划教材2部。获得江苏省教学成果二等奖一项、江苏省高等学校精品课程一门、江苏省高等学校重点教材、精品教材各一部。

学术研究层次高。依托产业经济学、国际贸易学和国民经济学三大学科,围绕经济转型、发展动力转换等重大现实问题,以国内外的主流方法为支撑,形成一批高质量高水平的研究成果。近五年来,学院共承担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1项,其中,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1项,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1项,教育部、科技部等国家各部委项目8项,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公室、科技厅、省政府部门委托重大招标项目26项,其他服务地方社会经济发展课题80项。

;

近五年来,学院教师发表学术论文190篇,其中一类34篇、二类38篇、三类99篇,被SCIEIISTPCSCD收录19篇;获得科研奖励20余项,其中,《我国服务业地区协同、区域集聚及产业升级》获得第七届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人文社会科学)三等奖,《“中国制造”对全球经济“大稳健”的影响——基于价值链的实证检验》获得江苏省第十四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获得其他省部级奖励十余项。形成“现代服务业与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江苏高校哲学社会科学优秀创新团队和江苏省高校“青蓝工程”科技创新团队,致力于贡献地方和社会经济服务。

;

推进国际交流,拓展师生学术视野

学院以推进国际学术交流为重点,鼓励和推荐学习能力、创新能力强和发展潜力大的学科骨干或优秀人才赴多个国外著名大学进行学术交流,发表多篇国际科研论文,承办“一带一路”东北亚经济论坛等多个国际论坛和学术会议。以举办短期国际游学为契机,加强与国外一流大学的人才交流,邀请国外专家来校开展学术讲座与科研合作。开设包括国际贸易实务、产业经济学等多项双语教学课程。严格遴选国际高水平大学,联合培养高层次人才,与美国长岛大学管理学院、加州大学河滨分校、英国剑桥大学、英国阿斯顿、韩国庆北大学、香港中文大学等著名高校洽谈国际交流合作项目。

近五年来,学院先后有300余学生前往美国耶鲁大学、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英国剑桥大学、曼彻斯特大学等世界知名大学交流学习;接受美国、韩国、越南等国家的留学生70余人,拓宽学生学术交流视野。

坚持党建引领强化党政责任担当

学院坚决贯彻执行中央、省委和学校党委要求,研究部署学习型、服务型、创新型党组织建设,深入开展“两学一做”教育。切实加强领导班子建设,坚决贯彻学院党政共同负责制,充分发挥学院党委的政治核心作用。高度重视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的落实。坚决贯彻“一岗双职”,出台了《国际经贸学院党风廉政建设制度实施细则》,建立健全“三重一大”事项集体决策制度和院务公开制度,增强工作透明度,把控廉政风险,落实防控措施,责任到人。

学院党委领导有力、责任到位,学院各项工作稳步推进。近年来,学院党委落实全面从严治党责任,明确学院发展的路径、思路清晰、目标准确、措施得力,极大的调动和激发了全院师生积极性和创造性。学院各项工作成效显著。党建工作单项考核在2014-2017年连续四年获得全校第一;2015年荣获江苏省教育工作先进集体;2016年荣获江苏高校优秀党日活动、2017年荣获江苏高校党建工作创新二等奖;学院有两位教师先后获得江苏省优秀共产党员荣誉称号,一位教师获得江苏省五一劳动奖章。

;

过往的五年里,学院以发挥党委的政治核心作用为引领,党政合力实现了学院高质量发展,以高层次人才引进为抓手,形成了梯度有序的人才队伍;以品牌塑造为着力点,实现了专业、学科领先领军发展;以整合多方资源为导向,内外联动提升社会服务能力。在未来的又一个五年中,学院将进一步完善党委领导下的党政联合决策机制,群策群力促进学院高质量发展,聚焦师资队伍建设与人才培养质量,坚持专业品牌与团队品牌建设,继续弦歌不辍育英才,砥砺前行传薪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