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逃离“北上广”; 南财学生赴农村、苏北、西部就业
毕业季到,今年南京财经大学的毕业生们逃离“北上广”,分赴农村、苏北、西部就业。
到农村去,在广阔天地翱翔
戈新化,南京财经大学经济学院毕业生,大学毕业后,来到江苏省宿迁市三棵树乡杨楼居委会任党支部副书记。作为一名初来乍到的大学生“村官”,为了不让自己变成一个整天端着架子、卖弄学问的洋秀才,戈新化挨家挨户走访,和村民们一起席地而坐,促膝谈心;为了村里修路,戈新化拿出了“工资卡里的全部积蓄”5000元,并由此带动村里30多名“能人”捐资23万元;为了帮扶村办企业,戈新化积极通过大学同学关系,帮助企业老板联系销路……很快村民们就把他当成了“自家人”。在村“两委”换届中,戈新化通过“公推直选”,高票当选杨楼居委会党支部书记兼主任,并当选“中国十佳大学生村官”。
同样来自南京财经大学的大学生“村官”张海,除了村委会主任助理的职务之外,还有个特殊的身份——华富鸽猪循环养殖专业合作社理事长。针对单纯依靠种植村民收入低的现状,张海引导村民养鸽子,该村养鸽户从零发展到100多户,带领村民走上了一条致富路。谈起他们当年的选择,戈新化说,“岗位没有好坏之分,适合你的岗位就是最好的岗位。与其在一个无足轻重的岗位上无所作为,还不如到最需要自己的地方去实现抱负,在新农村建设的进程中,广阔天地完全可以大有作为!”
到军营去,让青春之树常绿
作为一名“富二代”,来自华夏第一县江阴的黄振华从南京财经大学会计学院毕业的时候,家人已经为他安排好了两条发展道路:一是赴澳大利亚留学深造,二是接手管理年销售额5000多万元的家族企业。但是,这两条路黄振华都没有走,而是选择了另外一条路——像参加过抗美援朝的爷爷那样到军营去。经过严格的征兵检查,黄振华成为了一名身体合格、政审合格的“双合格”青年,终于去到世界屋脊拉萨圆了自己的军人梦。经过自己的努力,去年年底,他在部队荣立三等功,并被评为优秀共产党员。黄振华说:“绿色军营不仅可以锻炼自己的身体和意志,还可以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无论是留学还是经商,今后都还有机会,而当兵的机会今后不会再有,我没有理由放弃军营。”
不仅是男生,在南京财经大学,很多女同学也都向往着军营生活。当得知部队首次面向高校征集女兵的消息后,近百名毕业班的女同学踊跃报名参军。为了当上女兵,她们还“提前进入角色”练起了军姿,“无论是站立还是行走,让自己有点军人样”,有的甚至还剪掉了自己心爱的秀发,留起经典的“女兵发型”。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刘慧同学说,她初中时看过电视剧《红十字方队》,当时就萌生了当一名女兵的念头,填报高考志愿时,她不仅填报了军校,还报了国防生,可惜未能如愿。法学院钱梦秋同学的看法颇有见地:“如果真的能够实现当兵的理想,两年的军营生活一定能够成为我们一生的财富,这与推迟两年就业相比,收益更大!”食品科学专业研究生董秋颖的理想则是,“如果可能,我要发挥自己的专业特长,让部队官兵吃得更好、更有营养!”
到苏北去,为孩子放飞希望
南京财经大学国际经贸学院学生黄双宁是个地道的南京女孩,大学三年级时,她突然向学校提出“休学一年到苏北去支教”的申请。虽然家长一开始并不理解她的决定,但经过努力,她还是说服了父母,大三结束后的那个暑假,带着众人的牵挂和期待,她来到地处苏北农村的睢宁县姚集中学,成为了一名初二年级物理老师。
“物理可是中考课程,我可不能误人子弟!”黄双宁暗下决心,一定要把这门课教好。她在钻研教材、认真备课的基础上,主动去听其他老师的课,虚心向他们请教教学方法,还想方设法把物理知识与生活常识结合起来,用学生容易接受的语言去解释抽象的物理学原理。除了课堂交流外,她还利用课余时间与学生打成一片,既当老师又当姐姐,即使周末也很少回南京。班上一位女生李丽说:“黄老师一点也不凶,课也上得好,我们有什么话都愿意跟她讲。”
支教期间,黄双宁发现,班上有不少学生家庭经济特别困难,有的连文具都买不起。于是,她用相机记录下孩子的学习生活发送给学校的老师、同学,为他们搭起一座爱心桥。孩子们的境况和黄双宁的爱心行动在南京财经大学的师生中产生了巨大反响,大家当即决定向这些困难孩子捐款捐物奉献爱心,你50、他100,很快就筹得近20000元爱心捐款。黄双宁说,“虽然我一个人的力量很有限,但我相信,只要你的心里有真爱,就可以把这份爱传播得很远很远……”
到西部去,让人生更加精彩
“精彩的人生不是拥有多少物质财富,精神的财富才是无价之宝”,这是南京财经大学市场营销专业毕业生、西部计划志愿者魏帅经常说的一句话。2010年8月,他来到贵州省水城县青林乡,开始了自己的志愿者生活,面对父母的不理解他尽力说服,即使女友与他分手都没有改变他的选择,而且服务合同一签就是三年。
青林乡是个位于贵州西南部山区的贫困乡,乡政府所在地连一条街道都没有,由于缺水,有时洗澡还必须到距乡政府一个半小时车程的县城去,主食是土豆和玉米,对于来自鱼米之乡的魏帅来说是个巨大的考验,然而,所有的困难都没有吓到魏帅。除了乡里的工作,他经常步行下村,为村民普及法律常识、辅导村民孩子的功课,只谈过一次失败恋爱的他甚至还要协助乡干部处理村民早婚早育的问题。“看到乡亲们的生活比自己更困难,就感觉到肩上的责任重大,我应该为同一片蓝天下的父老乡亲做点什么。”魏帅说道。
家住广东东莞的女生何曼玉,父亲双腿残疾,大学毕业后她完全可以在东莞找份工作同时照顾家庭,但她却同样“自找苦吃”地选择了去西部做一名志愿者,目前,她正忙着与东莞的志愿者团队联系结对帮扶山区孩子的事情,服务期结束后,她还准备继续到西藏去支教。何曼玉说,“我不想简单重复大多数女大学生毕业后就工作、结婚、生子的生活,我要有不一样的人生,活出自己的精彩。”
(2011-6-13; 中国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