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孩子不辍学南财学子建起“爱心小站”
“也许只需一滴清泉,饥渴的树苗就会不再枯萎;也许只需一缕阳光,受伤的翅膀便能翩翩高飞。当我们伸出双手,无助的眼睛从此看到光辉;当我们敞开胸怀,孤独的心灵从此告别伤悲。我们把爱心奉献,愿人人幸福快乐!年年岁岁!我们把爱心奉献,愿人人相亲相爱!相依相偎!” ——摘自南京财经大学“爱心小站”网站;
在南京财经大学,有一群大学生,为了贫困家庭的孩子不辍学,建起了“爱心小站”。他们在捐出自己零花钱的同时,还走上街头卖报纸,到南京的中小学收集旧书籍。一年多时间里,“爱心小站”从最初的1个到现在的16个,从最初的12个人到现在的400多人,累计资助8000余元、图书1000多册,越来越多的大学生用他们的微薄之力为孩子们撑起一片爱的天空。
支教经历让他决心建立“爱心小站”
“爱心小站”的创始人是南京财经大学法学院的大四学生王孝遗。说起建立“爱心小站”的初衷,王孝遗回忆起自己大二暑假去大别山小学支教的经历:“那两个星期的支教经历,让我看到了贫困地区的教育状况,很多贫困家庭的孩子连微薄的生活、学习用品费用也无力承受,我的心情很沉重。”
支教结束回到学校以后,山区孩子那一双双求知的眼神总会不时浮现在王孝遗的脑海里,他通过走访、上网查询发现,这样的情况并非绝无仅有,在苏北、安徽的一些农村地区,还有很多由于家庭贫困面临辍学的学龄儿童。他觉得自己应该做点什么。当王孝遗把自己的想法和王正荣等几个志同道合的朋友说了之后,得到了他们的赞同。
大家商量后,决定以班级为单位建立“爱心小站”,以“一站对一童”的方式帮助品学兼优的贫困学童。每个“爱心小站”接受班级同学的资助金,数额自愿,同时在学校建立一个“校园爱心站”,为班级提供受资助学生名单,并负责每月定时转寄班级资助款项。
艰难起步吹响爱心集结号
确定了“爱心小站”的助学方式后,王孝遗便着手在自己的班级建立第一个“爱心小站”。
万事开头难,让王孝遗万万没有想到的是,并非所有的同学都认同他的设想。通过和同学的交流,他发现,大家并非不愿意奉献爱心,只是对“爱心小站”的运作方式、建立初衷不是太了解,也有人觉得每人每月资助3-5元没有多大的实质意义。
利用班会的时间,王孝遗给大家算了一笔账:以一个班级50名学生计算,每人每月资助一杯可乐的钱——2元人民币,一个学期下来便能资助400元左右,不仅可以帮助贫困家庭的孩子交齐学杂费,还能够买到足够的书本文具。
为了让更多的同学了解孩子们的具体情况,王孝遗和他的同伴建起了爱心网站,详细介绍亟待资助的贫困学童的学习成绩和家庭情况。他们还在爱心网站公布了《资助贫困生倡议书》、《“爱心小站”守则》及《工作简报》,对“爱心小站”的运作方式、规章制度进行了详细规定。
打消了大家的疑虑,“爱心小站”的爱心行动很快就得到大学生们的认可,不长的时间里,“爱心小站”从最初的1个发展到现在的16个,从最初的12个人到现在的400多人,从最初的法学院一个学院发展到现在的国贸学院、财税学院……
物质之外给孩子精神上的帮助
在与孩子们接触的过程中,大学生们发现,很多贫困家庭的孩子都是留守儿童,他们的父母迫于生计背井离乡,孩子与父母之间的交流很少,造成他们性格内向,或多或少存在着一些心理问题。
“相对而言,捐钱捐物是件比较简单的事情,在物质上资助贫困学童的同时,我们还应该给予孩子们更多精神上的帮助。”王孝遗说。于是,“爱心小站”的大学生们提笔给孩子们写信,做起了“心理辅导”。受资助的孩子也把大学生当成了知心哥哥、知心姐姐,在生活、学习遇到困难的时候,或者他们取得进步的时候,都会写信告诉哥哥姐姐。
苏北某中学初中生小姚是个成绩优秀的男孩子,但一次数学期中考试没考好让他很是难过,于是他给哥哥姐姐写来一封信:“哥哥姐姐:你们好!期中考试我没有取得好成绩,心里感到十分压抑,后悔莫及啊。我感到自己有时很笨,我开始怀疑自己的能力……”大学生们很快给小姚回信:“姚X²:你好!……一两次的考试失手并不代表什么,我们每个人都有过类似经历,但我们没有放弃,最后还是跨进了大学的校门……我们祝福、渴望并欣喜你成功,而且,我们也有耐心,因为你是个有出息的孩子。”与小姚同学一样,在”爱心小站“的帮助下,很多贫困学童渐渐摆脱了自卑的心理,学习成绩也有了进步。
与慈善机构合作把爱心传承下去
“爱心小站”成立之初,王孝遗和他的同伴都是委托贫困地区的中小学来确定学习优秀、家庭困难的学生名单,实践中他们发现这样做也存在一些问题,比如校方推荐的学生可能是出于人情,学生信息也不完全真实。目前他们已经与慈善机构取得联系,根据他们提供的贫困生资料进行初步筛选,并对资助对象进行走访了解。
“助学行为是一件长久的事情,不能只是三分钟热度!”眼看第一个“爱心小站”的同学马上就要毕业了,法学院大三学生陈龙接过接力棒,担任“爱心小站”第二任总站长,他表示,一定不辜负“前辈”重托,把这份事业认认真真做下去。经过商量,大家决定将受助学生转由大一年级新设立的“爱心小站”继续资助,这样一直接力下去,直到受资助学生完成学业。
爱心一站的大四学生汤伟说:“通过初期的走访和平时的书信往来,我们中的很多同学与受资助的贫困生之间已经建立了深厚的感情,毕业后我们就拿工资了,肯定还会与他们保持联系并继续资助他们。”正在申请留学的卜乐同学表示,即使自己将来出国了,也一定会继续尽力资助贫困学子,把爱心行动进行到底!
(2010-12-30; 中国江苏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