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胆”的提案何妨再多些
在政协会上,有一份提案引起了会场内外的关注。民盟江苏省委集体提案:“为确保公交优先,可以先停止私家车上牌一到两年,同时实行满载放行制度,只有社会车辆减少了,公交发展才能有保障。”
25日和26日下午,记者在政协委员的小组讨论现场,都听到不同界别的政协委员评价它:“大胆的设想。”但也有委员质疑——这个“减法”看起来很美,但可操作性值得商榷。一是不公平,每个人都有选择交通工具的权利,私家车上牌政策朝令夕改,对于私家车主是一种歧视;二是不现实,即便江苏一地暂停私车上牌,想买车的市民也完全可以去周边省份上牌,然后回到江苏使用;而所谓的“满载放行”,由谁监督、如何开展更近乎天方夜谭。
“靠挤压私车保障公交优先的观点尤其不妥。”在社会科学界的委员讨论现场,有委员直言不讳地提出不同意见,“公交优先的深意,应该体现在公共交通资源的优先和公众出行选择的优先,而不应构成对其他交通工具的打压排挤。公交车与私家车并非此消彼长的二元对立。公交优先之所以不尽如人意,从表面上看是私车在占用道路、分流客源,但更多的是由于现有的公交供给远远不能满足日益增长的公交需求,使得相当一部分群众不得不舍弃方便实惠的公交车,改乘其他交通工具。盯着私车算减法,只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
有委员建议,要想确保公交优先,必须要提高自身竞争力。比如增加公交专用道,加大班次密度,适当延长营运时间;比如规范交通秩序,改善服务质量,提高班车正点率和舒适度,增强公交对市民的吸引力,等等。
一个提案出来,引起波澜,让大家争得面红耳赤,这其实是好现象。先别急着给“暂停私家车上牌”设想的正确性和可行性下结论。它至少引起了大家对于城市交通日益拥堵和公交优先问题的高度关注。相信大家的讨论话题会越谈越深入,解决方案会越谈越可行。
这两天听会时,记者发现,引起争议的大胆提案、建议和发言还不止一则。昨天下午,记者听到,廉租房应划分不同“星级”:“廉租房应该分星级,分为一星级、二星级和三星级。”省政协委员、南京财经大学会计学院院长周友梅提出了这样的设想,看起来有点“雷人”,当即就有同组的委员进行反驳,会场休息期间还在争辩。
真理越辩越明。“大胆”的提案和建议,比“不疼不痒”好,比“模棱两可”好,比“人云亦云&”好。有的提案,因为超前连续提出几年终变现实的例子举不胜举;有的提案,尽管不能变为现实,但它震动了社会的神经,引起有关部门对连带问题的关注,无心插柳解决了其他问题。这些都是“大胆”提案的独特贡献。当然,“大胆”并不是不着边际的异想天开,而往往是对某一顽症的“强势疗法”,因为强势,所以触动性更强。
是否可行?这是委员们在写提案前需要考虑到的,为的是提高建议的可操作性。但,如果总是以此束缚自己,提案也许会变得缺乏前瞻性和独创性。“两会”本来就要畅所欲言、积极议政,委员先不要给自己设置太多限制:大胆地提吧,只要是你认为有道理,只要它关乎国计民生,只要它来自你的调研。而我们要做的,是别忙着先给它下结论。
(2010-1-27; 新华日报; 新华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