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财新闻网
首页 > 媒体南财 > 网媒 > 正文
〖中国江苏网〗大学生支教问题多 南财大学子呼吁建立支教体系

;;; 暑期,是大学生实现支教梦的最佳季节。自去年一篇《叔叔、阿姨,我们不希望你们来“支教”》的文章,在网上引起对支教利弊的广泛讨论后,许多梦想着支教的大学生对支教进行了再思考。近日,南京财经大学的几位学生成立了“大学生支教行为研究调研小分队”,通过问卷调查、支教体验、数据分析等,总结出目前支教活动的众多问题,他们发出“用理性和热情唤醒支教梦”的号召,呼吁教育部门建立系统的支教体系。

  支教组织方内部混乱管理无序

  今年暑假,南财大青心支教团队与南康义工联合作,共同举办了为期40天的“我爱我家”公益夏令营活动。但一直到临近出发,组织方南康义工联也没拿出具体的支教方案,“他们内部管理很混乱,心不齐,一方提出方案,另一方不尽力配合。”随行的南财支教调研小分队的队员郁舒涵有些抱怨道。

  7月中旬,经过20多个小时山路的颠簸,南财大9名支教大学生与自愿报名的农民、企业家、普通劳动者一行终于到达了江西的一个小山村——高老庄。“报名者的条件参差不齐,主办方筛选不严格,大家各干各的,找不到重心。”郁同学说,直至到达目的地,组织方对于内部制度、学生管理和志愿者管理也始终没有系统的安排,志愿者们只能随机行事,效率很低。“比如在支教期间的做饭问题,谁有时间谁去做,很多时候要靠老师和一位负责人,自愿去的人很少。”

  在教课的过程中,郁舒涵发现,组织方的支教理念更偏重德育,有溺爱和功利的成分,甚至为了吸引孩子做他们据点的长住生而用电脑做诱饵。郁舒涵通过调查发现,有些大学生之所以不想第二次去支教,原因之一就是组织方内部混乱,管理无力。

  志愿者支教教学方法五花八门

  南康义工联组织的团队是今年暑假高老庄迎来的第三批支教队伍,由于各个组织方之间没有交集,无法进行工作的交接,只能按照团队的意愿行事。此外,由于组织方对于支教模式没有统一的管理,自愿前来的志愿者没有经过培训,教学经验缺乏,无法把握课程的重点和难点。随行队员吉欣悦透露,今年暑假孩子们已经接触到二十几个老师,而且不同的老师有不同的授课方式,孩子们需要不断地适应。

  本土老师告诉吉欣悦,自愿前来的大学生并没有经过培训,一两周的支教所起的作用也不显著,而离开之后,学生的学习会产生断裂,便把如何弥合的问题留给了他们。

  大学生呼吁建立支教体系

  大学生远赴数千里的他乡异地支教,看上去很美。但是,事实并非如此。

  南财大支教调研小分队的队长陈筱芒是新闻学院大二的学生,去年暑假在甘肃贫困县支教的经历对她的触动很大,“志愿者走了一批又来一批,而且目的不纯粹,素质参差不齐。我从孩子们的眼中看到的不是对知识的渴望,而是物质。”正是这次经历,让她感受到了支教秩序混乱,亟待需要建立规范的体系,使支教行为能真正起到实效。“每一个人在真正参与进去的时候,一定要想好:我要去做什么?我能够做什么?我可以给别人和自己带来什么?”

  据了解,陈筱芒和她的小伙伴们分工协作,在南京各高校派发了2000多份调查问卷,派队员奔赴山区采集孩子们的心声,并通过网上的社交平台向社会呼吁理性支教的重要性。“幸福就是被孩子们需要。我们希望社会能关注支教现状,有更成熟的团队、用科学的方式来长期从事支教。最好是教育部门能推出新举措,建立理性、更具操作性的支教体系。”陈筱芒说。

  (2013-08-29 中国江苏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