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8日上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话语体系创新座谈会暨南京财经大学中特中心(基地)建设推进会”在南京财政大学仙林校区行政楼16楼会议室召开。江苏省委宣传部副部长双传学、南京财经大学党委书记陈章龙等出席会议并发表讲话,该中特中心(基地)专家30余人参加会议。
双传学谈到,马工程平台、马克思主义学院平台、中特中心平台、媒体平台是中央抓理论工作的四大平台。中特中心建设的核心在于“五个抓住”,一是抓住中心任务来做研究,结合中宣部中心任务制定选题,结合省委省政府的中心任务来开展现实问题研究;二是抓住话语创新,在历史的发展中来审视话语体系创新;三是抓住品牌特色,应进一步结合现代服务业和政治经济学来进行研究,南京财经大学中特中心应打造“南财出品”的科研成果;四是抓好平台建设,中特中心应做好平台服务工作,形成同频共振的效应,形成良好的成果发声渠道;五是抓好人才梯队建设,中特中心的重要作用就是要团结、凝聚、培养一批人才。
陈章龙认为,哲学社会科学话语体系创新对构建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具有重大意义,对财经类大学尤其如此。话语体系西强我弱的现象在财经领域体现的特别明显,这里面有多方面的原因,最关键的是理论研究、理论创新不够。如果财经类大学的理论研究、理论创新走在前头,相信话语体系能强起来。马克思主义理论要与马克思主义经济学深层次对话,以及在此基础上结合实际的创新。要构建中国特色话语体系,必须和传统对接,包括现实的对话,与教育对象之间要进行有效的交流,这几个对象对接、对话、沟通之间要构建张力,寻找能解决当今重大理论问题和现实问题的真正的话语体系。他表示,中特中心(基地)建设要通过多学科交叉融合,围绕中心任务开展研究,注重“底色”和“特色”,推出标志性成果,并加强人才队伍建设、打好人才基础。
与会学者围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话语体系创新展开研讨交流。
“话语体系创新有话语、话语权、话筒权三个方面。”该校教授张为付提出,话语来源于知识,知识来源于生产和研究,所以要集聚一批力量,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热点和难点问题进行系统深入的研究,形成自己的研究成果;话语权来源于研究的高度、深度和特色,这就是讲好中国故事、总结中国特色、传播中国经验;同时,有了话语、话语权但是如果没有话筒,传播的速度和范围依然很小,必须建设利用好话语传播的“话筒”。
该校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耿步健表示,构建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话语体系要充分协调和贯通不同社会层面的马克思主义话语表达,包括马克思主义的政治话语表达、学术话语表达和日常生活话语表达。应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话语体系。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学理支撑,必须在话语体系建设方面下功夫。
(2016-7-12 中国社会科学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