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财新闻网
首页 > 媒体南财 > 网媒 > 正文
〖中青在线〗节粮减损是确保粮食安全的重要途径

; “中国每年在粮食储藏环节浪费的数量是加拿大粮食产量的一半,随着人口增长,耕地减少,产量提高有限,减损将是中国未来确保粮食安全的重要途径。”加拿大曼尼托巴大学教授张强认为,中国应该在粮食收获、储藏、加工、吃饭等等四个环节节粮减损,确保未来粮食安全。

  10月16日是第36个“世界粮食日”,南京财经大学(原南京粮食学院)在建校60周年之际举办一场《粮食安全与未来》国际研讨会,国内外专家一起研讨粮食安全问题。

  今年世界粮食日的主题为“气候在变化,粮食和农业也在变化”,美国加州大学戴维斯分校教授、世界食品中心中国分中心主任潘忠礼介绍说,“气候变化将对农业生产带来显著变化。”潘忠礼说,过去四十年,大气中的甲烷含量比过去增加了一倍,气候变暖,病虫害现象剧增,极端气候频繁出现将直接影响粮食产量。

  预计到2050年,世界人口将达到97亿,如果确保人人吃饱饭,目前世界粮食产量还要增加50%。目前发达国家的人口预计将略有下降,所以全球的人口增长和粮食需求将发生在发展中国家。

  专门从事粮食生态系统研究的张强教授说,粮食增产的途径有三个,一是增加耕种面积,二是提高产量,三是减损。

  张强说,地球可耕种土地分耕地、草地、森林和荒漠,目前世界粮食耕种面积通过开垦草地、森林增加,但同时有耕地被城市侵占,耕地退化,每年净增数量29000平方公里,在过去50年中,耕地增长随着工业化发展,目前已趋于平衡,增加耕地面积很困难,而中国的耕地面积在趋于减少。

  小麦、稻谷、玉米产量从1965年至今都增长了一倍半,化肥使用量与粮食产量增长成正比,目前产量增长也已经趋于平缓,化肥利用率不到一半,过量使用化肥导致许多土地肥力下降,需要修复,粮食产量提高途径也很有限。

  “粮食浪费十分惊人。”张强说,从粮食收获、储藏、加工、食用四个环节,世界粮食减损率达到了40%左右。据联合国粮农组织在非洲的调查显示,非洲一年浪费粮食数量高达40亿美元。

  张强教授说,对于日渐农场化的中国来说粮食收获环节的浪费比较严重,因为机械收割精度有限,收获时节把握不好,大量粮食被浪费。

  记者采访发现,近年来,随着农村合作化推进,大片土地的耕作精细度下降,机械收割跑冒滴漏现象严重,自包产到户一度消失的农村拾粮食现象再度出现,在新疆,一个农民在收获季节可以轻松拾到四五百公斤粮食,一亩地玉米可以捡到五六十公斤玉米籽。

  张强说,中国在储藏环节也很严重,国家粮库储藏粮食损耗率在2%左右,与发达国家持平,但农民储藏粮食损耗率在8——10%,中国有60%的粮食在农民手中储藏,仅储藏环节,中国一年损耗的粮食达到了0.28——0.35亿吨,占到了加拿大粮食产量的一半。

  在加工环节,中国粮食损耗率低于发达国家,但在食用环节浪费惊人,中国浪费的粮食占损失总量的三分之一。

  张强认为,中国2015年中国粮食进口数量为12,477万吨,占总产量的20%,作为世界最大粮食进口国,在耕地面积和产量提升有限的局限下,减损是最好的途径。他建议,应该研发适合中国农户的储粮系统,田间收获与粮食储藏系统技术接轨,改进农业机械,从技术层面选择最佳收获时间,尽量降低粮食损失,确保未来粮食安全。

  (2016-10-16 中青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