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财新闻网
首页 > 媒体南财 > 网媒 > 正文
〖人民网〗粮食安全现状与未来国际研讨会在南京财大举行

  粮食安全是人类社会发展基石。随着全球化的发展,粮食安全问题已从传统意义上的食物共性问题,转变为制约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和国际安全稳定的综合性战略问题。今天是第36个世界粮食日。来自国内外粮食安全领域的专家学者,在南京财经大学举行粮食安全现状与未来国际研讨会。与会专家围绕我国粮食安全现状及未来发展发现,研讨稳定粮食生产和保障粮食安全等方面的政策、措施和模式。

  “目前我国粮食面临多难形势,主要表现在三高,即高产量、高进口、高库存。”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程国强介绍,例如,粮食已经实现12连增,今年仍然产大于需;玉米、大米的进口替代扰乱市场;玉米库存2.6亿吨、稻谷库存1.5亿吨等。而形成目前粮食多难问题的原因很复杂,但其中重要的一点是:从政策“托市”到“脱市”所导致的价格形成机制扭曲。

  据介绍,2014至2016年中央1号文件中,都明确要完善粮食等重要农产品价格形成机制,以及坚持市场定价原则,探索推进农产品价格形成机制与政府补贴脱钩的改革。价格形成机制改革,是供给侧改革的关键。程国强介绍,一方面,要消除政策市,修复市场机制,建立公平、可预期的市场化竞争规则和秩序;充分发挥多元市场主体的作用,消除政策性库存形成机制。另一方面,竞争力导向,促进降低成本、节本增效,形成国内外价格均衡,减缓进口压力。在这基础上,促进优质优价、提质增效,优化供需结构;并促进资源节约、环境保护,可持续发展。

  在粮食的控制与检测方面,南京财经大学食品科学工程学院教授袁建坦言,粮食中是否有重金属、污染物、添加剂等,目前的检测技术、仪器及设备已经能够完全满足检测要求,并达到了与国外相当的水平。在收购、出厂等环节中,都要进行质量普查,特别是在生产条件发展改变等条件下,更是所有安全指标都要进行严格检查。

  “目前我国粮食安全面临的普遍问题有:规模小、品种多、分类储存有待完善。”袁建介绍,国内市场上,从原料收购到深加工,都没有做到充分精分,建议在今后可加强对未来运用方向的把握,以在精分及深加工方面增强国际竞争力。

  谈到食品安全问题,中国工程院院士、北京工商大学校长孙宝国介绍,随着综合整治力度的加强,食品安全事件正在日益减少,从食品到原料再到肉蛋奶,合格率也在不断提高。和过去相比,新闻媒体监督意识的增强,以及一些食品安全问题的信息不对称等因素,造成了一些民众对食品安全问题的担忧甚至恐慌。

  孙宝国以食品添加剂为例,实际上长期以来,我国在各种词典中并没有将具有悠久历史的22类食品添加剂归为一个词,以致很多人误以为这是一个新的现象;再比如,我国的食品添加剂共有2000多种,远远少于美国的5000多种。在相关标准中,食品添加剂不允许超范围使用,不允许超量使用,以及不能违法添加非食用物质如三聚氰胺等。“业内专家认为,没有一起真正的食品安全事件是单纯由食品添加剂引起的。”孙宝国说,因为根据检测结果,对食品添加剂的可用量,在制定标准时缩小了100倍,在许可范围内是对人体无害的。

  (2016-10-16 人民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