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特色产业要坚持特色发展
特色产业是一个地方在长期发展中利用特有的资源而形成的具有本地特色的产业。这样的产业往往具有历史性、地域性、独特性,在市场经济一体化不断加强的趋势下,地方特色产业和特色产品的现状如何,应怎样在适应现代市场需求的同时保持和彰显特色,实现转型和发展?2017年7月至8月,南京南京财经大学国际经贸学院师生组成的调研团队在苏州、无锡等地进行了调研。
震泽——丝绸产业与“文商旅农”协调发展
苏州市吴江区震泽镇是一个拥有两千多年历史的江南名镇,位于太湖南岸,这里景点众多,风景秀丽,安静祥和,堪比浙江乌镇。2016年10月,震泽作为“苏州丝绸小镇”成为中国首批127个特色小镇、江苏首批7个特色小镇之一。头顶“中国蚕丝之乡”等多块金字招牌的震泽,拥有着活跃的丝绸文化因子。蚕桑和丝绸,是震泽独特的烙印。调研震泽镇蚕丝产业发展现状是研究震泽镇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指标,也是研究特色小镇和特色产业“特色”发展的重要案例之一。团队通过走访当地蚕桑文化园、丝绸产业园、科技园和采访经营户等方式来调研震泽镇蚕丝产业发展现状。
在震泽蚕桑文化园内,团队了解到震泽传统的农家养蚕即农户个体养蚕已经鲜少被采用,如今大多是养殖基地大规模养蚕,以供应蚕丝产品的生产。蚕的种类有近十种,养蚕基地内大多养桑蚕。蚕结茧方式主要有4种:塑料簇结茧、菜籽梗结茧、方格簇结茧、柴笼结茧。在桑蚕养殖基地内,成千上万的熟蚕被放置在塑料折簇上,既保证结茧率又有效利用空间。蚕宝宝对环境、温度、湿度、噪音、阳光等方面有十分严格的要求。养蚕期间,不能使用化学农药,不能有工业污染,否则蚕宝宝不能吐丝,甚至不能存活。一个蚕蛹可抽取1000-1500米长的蚕丝,丝尽后包裹蚕蛹的蛹衬可以提取纤维优良的绢纺原料,丝毫不浪费。
震泽镇最为闻名的蚕丝产品是蚕丝被,也被誉为“蚕丝被之乡”。目前,震泽共有蚕丝被生产企业近百家,年产值3亿至5亿,销向国内外。震泽蚕丝被在产业集聚、行业标准、品牌建设等等都极具优势,为带动众多的小企业共同发展,“震泽蚕丝被”集体商标的推广十分必要,且任务十分艰巨。震泽镇蚕丝企业对蚕丝生产工具、生产方法、生产样式等方面都进行了创新和改进,延续传统蚕丝业的生机。部分企业的蚕丝产品长期参与国际国内展览,为“震泽蚕丝被”这一商标在国内外立足创造了良好契机。
从企业和品牌来看,丝立方、太湖雪、慈云、山水、辑里这“五朵金花”已成为震泽蚕丝行业的领军企业,大力推动了震泽镇蚕丝行业的发展,在产品创意、市场拓展、销售模式上都大有突破。震泽的蚕丝企业采用电脑控制的自动绣花机,编好程序后自动绣出纹样,大大提高生产效率。当地蚕丝企业也把继承传统与创新创意紧密结合起来,高度重视技术研发和设计创新,准确定位市场,制定营销战略,开发不同档次产品,满足不同市场群体的需求,进一步做高产业、做精工艺、做大品牌、做强文化,不断提升“中国蚕丝之乡”的影响力和知名度。
据了解,震泽蚕丝产业经过数十年的发展,虽已成形,但尚处于初级阶段,有待进一步提升。对于蚕丝与产业相融合,震泽提出了“一丝兴三业,三产绕一丝”的发展思路,一条集农业观光、工业旅游、美食体验、生态休闲等元素于一体、丰润灵动的绿色经济产业链就这样生动呈现在眼前,推进“文商旅农”协调发展,推动“丝绸小镇”不断发展壮大。
蓝印花布——坚守小工作室模式
“蓝靛见本色,古木含清华”。蓝印花布又称靛蓝花布,是中国传统的工艺印染品,作为传统文化的重要侧面和工艺遗产的当代呈现,其保存、发展、完备、适应的整个过程,具有相当重要的现实意义和社会意义。在无锡阳山镇田园东方生态景区,调查小组以“拾房手作”染坊为主要调研对象,对无锡蓝印花布的现状进行了调查了解。
蓝印花布在无锡具有悠久的发展历史。“无锡地区凭借丰饶的物产和便利的太湖和古运河航运,从明朝开始就已经有了布码头的盛名,明末清初时无锡外销蓝印花布土布达上百万匹,成为苏南地区布匹的重要集散地。”“拾房手作”染坊的师傅谢军介绍说,到清光绪年间,民间已经盛行蓝印花布,花色尺寸不一。无锡和周边地区人家嫁女时都有陪嫁“龙凤被”的习惯,少则一条、多则二三条,染坊的生意由此得到了发展。
调研小组检索相关文献发现,至1949年以前,无锡城里的手工染坊、染织铺、洗染铺除“陆义茂”以外,还有“沈广茂”、“裕生祥记”、“夏亦”、“久丰”等二三十家。在无锡城区的周边地区马山、陈家桥、羊尖、长安、石塘湾、张泾、八士等地都有颇具规模的靛染作坊和染厂。1949年以后,蓝印花布染坊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
谢军对蓝印花布的相关情况进行了介绍和演示。他从不同的玻璃盒中倒出不同的草药并介绍其名称、药理和在染色上的效果,又取出用明矾浸泡了一天一夜便于着色的白手帕,向调研小组介绍染色技巧,“云染、扎染等,是蓝印花布的基本染色技巧。”谢军在讲解染色技巧的同时,还介绍了折叠技巧、橡皮筋捆扎技巧等,利用玻璃弹珠对手帕的压迫染出放射状、同心圆状和点带状花纹。
对于印染行业和蓝印花布的发展情况,谢军谈到,此处工作室并不是唯一的工作室,同名工作室在各地均有分布。蓝印花布的主要市场有三块:度假村游客、服饰厂订单和床上用品。谈及蓝印花布的未来前景,谢军持积极乐观的判断,他认为蓝印花布将继续保持小工作室的生产经营模式,而不会走上机械化大生产的道路,只有这样才能充分体现和彰显蓝印花布手工制作的价值所在。
(2017-9-5 中国社会科学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