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财新闻网
首页 > 媒体南财 > 网媒 > 正文
〖团结报团结网〗如何端牢中国饭碗,民主党派成员中的代表委员为粮食安全贡献智慧

悠悠万事,吃饭为大。粮食事关国运民生,粮食安全是国家安全的重要基础。2025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提出,持续增强粮食等重要农产品供给保障能力,并围绕“米袋子”“菜篮子”“油瓶子”等作出一系列重要部署。这再次表明,必须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始终把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上。

面对全球粮食供应链波动加剧、国内耕地资源约束趋紧的多重挑战,如何将饭碗牢牢端在中国人自己手中?如何构筑一条从土地到餐桌的全链条粮食安全防线?民主党派成员中的代表委员时刻将粮食安全问题放在心上,为农业发展贡献智慧,为民生福祉建言献策。

守好地——打造良田硬实力

“粮食不仅是人类生存的基本需求,更是社会稳定的基石和国家治理能力的核心体现。”全国政协常委、南京财经大学校长程永波关注粮食安全问题多年。他说,随着耕地资源减少、气候变化加剧以及城镇化进程加快,粮食供需平衡面临长期而严峻的挑战,国际粮食市场的不确定性也对中国粮食安全构成潜在威胁。

“严格耕地总量管控和‘以补定占’”“完善补充耕地质量评价和验收标准”“持续整治‘大棚房’、侵占耕地‘挖湖造景’、乱占耕地建房等问题”……今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了一系列强化耕地保护、提升耕地质量的针对性部署。

全国政协委员、民盟四川省委会副主委李正国认为,我国粮食安全正面临耕地数量与质量的双重挑战。“当前我国耕地总量逼近18亿亩红线,部分地区‘非农化’‘非粮化’现象屡禁不止。土壤退化问题突出,东北黑土地变薄、华北地下水超采等问题未根治。”

李正国建议,在保质保量划定永久基本农田的同时,提升耕地质量水平,将耕地保护和地力提升升级为营养体系、污染体系、生态体系为一体的“三土三系”系统性工程。“18亿亩耕地红线要守住,5亿亩盐碱地也要充分开发利用,将具备开发成耕地潜力的‘不毛之地’转变为高标准农田,要深入积极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因势利导破除耕地的资源束缚。粮食的空间来源要从耕地资源向整个国土资源拓展,从向土地要粮食转而向江河湖海要粮食。”李正国说。

谈及粮食安全,全国人大代表、民建安徽省委会副主委、安徽省农业科学院副院长赵皖平强调,“藏粮于地的关键在于高标准农田建设,这是保障粮食安全的基础,但目前高标准农田建设存在不少问题。高标准农田建设不仅要做到旱涝保收,更要长期维持和提升地力。”

对于如何持续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全国政协委员、农业和农村委员会委员,民革湖北省委会主委王红玲建议,强化顶层设计与统筹规划,将高标准农田建设与流域综合治理、全域土地综合整治、大中型灌区建设、农文旅产业发展等相统筹,与培育和引进农业龙头企业、建立完善农村土地流转机制、发展适度规模经营、推广高效生产模式、提高农田收益等有机结合,并创新建设模式,探索财政全额、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共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以奖代补”等多种建设模式,引导社会资本和新型经营主体投入高标准农田建设。

育好种——深耕农业新驱动

粮食产量是衡量一个国家农业发展水平、粮食稳定安全供给能力的重要指标。去年我国粮食总产量首次突破了1.4万亿斤,人均粮食占有量达到500公斤,超出人均400公斤的国际粮食安全警戒线。但也要看到,我国粮食供需长期处于紧平衡的格局没有变。稳面积的同时,必须加强农技和装备支撑,下更大功夫推动粮食大面积单产提升。

亩产提高离不开良种。“种子是农业的‘芯片’,是粮食生产的起点和基础。”在国际形势日趋复杂多变的当下,全国人大代表、民革湖北省委会副主委、中国农业科学院油料作物研究所研究员邓乾春认为,保障粮食安全的重点在于提升种业科技创新能力,通过加强高产、抗逆、优质突破性新品种培育,并在收储运环节,在初加工、精深加工和综合利用等加工环节,加强产地化、智能化、标准化装备开发和技术应用,实现“粮头食尾”全环节减损提质增效,稳步增强抗风险能力。

如何提升种业创新能力?邓乾春认为,要加大种业科技创新投入,扩大种业科技攻关范围,组织实施长周期重大项目,针对重点方向进行长期稳定支持。此外,要加强种质资源保护利用,建立资源信息共享平台,推进基础前沿研究,推进重大新品种培育,还要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健全相关体系,加快新品种、新技术推广应用。

“今年的一号文件,强调在结构优化调整中实现量的增长目标。”在全国政协委员、民革安徽省委会主委、安徽农业大学教授马传喜看来,要加快突破农业的关键核心技术,就要深入实施种业振兴行动,继续推进生物育种产业化,鼓励应用基因编辑、转基因、基因组等前沿生物技术,开发新种质、应用新技术,加快培育一批突破性新品种,同时加快推进农业装备现代化和智慧农业发展,特别是节水、省肥、减药精准高效智能装备的开发与利用。

赵皖平认为,藏粮于技聚焦于提升农业生产力。“如今,农业生产力已被赋予新内涵,不再局限于传统的农业生产资料、土地和劳动力,还包括生物育种技术、智慧农业大数据技术、无人机技术、无人农场,以及现代智能大马力农业机械等。这些技术共同构成现代农业生产力的核心内容,只有实现系统联动和整合,才能充分发挥作用。”

作为农业大省,湖北以占全国1.94%的国土面积,生产了全国4.2%的粮食,为国家粮食安全做出了重要贡献。王红玲以湖北实际情况举例,农业科技创新是保障粮食安全的重要支撑,湖北发挥科教大省优势,构建现代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形成了产学研紧密结合、深度融合的创新生态体系,湖北的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超过67%。

针对当前我国种业领域仍面临一系列问题和困难,王红玲建议,培育种业龙头企业,推动种业企业与科研机构深度合作,支持种业企业通过兼并、重组等方式做大做强,提高市场集中度和竞争力,加强种业企业与高校、科研机构的合作,加强与国际种业企业的合作与交流,更要注重培养高端人才,提升我国种业人才队伍的整体水平。

产好粮——多措并举强保障

满足人民群众日益丰富的粮食需求,确保粮食供应链可靠安全,还须着眼构建更高层次、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可持续的粮食安全保障体系。“要提高农民的种粮积极性,关键在于农民种粮有钱挣。”全国政协委员、民革内蒙古区委会主委、内蒙古自治区科学技术协会主席曹金山介绍,2024年,内蒙古粮食丰产,但粮食价格持续跌落,农民种粮积极性容易受挫。针对这一现实情况,曹金山提出,要加大科技投入和高产技术推广普及,以增产抵御市场价格冲击;扩大集约化种植和高标准农田面积,巩固提高粮食生产能力;发挥农高区和农博园等的示范带动作用,探索土地多元化经营模式。

经过调研,曹金山发现,内蒙古有大面积的可改良提升利用的盐碱地。他建议,多从经营模式方面来改良盐碱地,“耕地盐碱地改良好了,提升粮食总产量、增加我区的饲草料产量,农牧民的收益就自然而然增加了,最终回归到提高农民的种粮积极性上。”

“激发种粮积极性是保障粮食安全的核心任务。”程永波认为,需要从政策引导、收益保障、科技赋能、社会认同以及产业融合等多维度构建系统性激励机制。“应深化粮食价格形成机制改革,确保农民在市场波动中获得稳定收益,同时推动粮食价格与绿色优质生产挂钩,激励农民种植高质量粮食。其次要优化农业补贴政策,特别是通过数字化手段实现补贴发放的透明化和高效化,提升政策执行效果。还要强化种粮职业化发展路径,提升种粮的技术含量和社会地位。更为重要的是,要推动粮食生产与乡村产业深度融合,拓宽种粮收益来源,增强农民的经济回报和抗风险能力。”

全国政协委员、民盟江西省委会主委辜清认为,职业农民和具有大规模经营、较高集约化程度和市场竞争力的农业经营组织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是促进现代农业发展的生力军,对于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推进农业现代化、实现乡村全面振兴意义重大。他建议,针对不同主体,综合采用直接补贴、政府购买服务、定向委托、先建后补、以奖代补等方式,增强补贴政策针对性实效性;进一步精简办事流程,组织全程服务,促进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健康发展;推进农村金融改革,落实惠农信贷政策,改善金融信贷服务,满足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有效信贷需求。

“保障粮食安全离不开法治护航,要坚持立法和监督相结合,以法治方式实施国家粮食安全战略。”李正国表示,粮食安全保障法确立了我国新时期粮食安全保障法律制度的基本框架,为确保各项制度落地生根、有效实施,还需积极做好法律的制度配套工作。此外还要明晰分工,进一步强化协同监管责任,打通垂管系统与地方纪委监委、公安、发改委、市场监管等部门之间的协同监管渠道,充分发挥垂直管理局在耕地保护、粮食安全考核中的作用,不断提升监管效能,还要加强粮食安全监管行政执法人员队伍的培养与建设。

“从长远来看,构建更加完善的粮食安全保障体系,必须立足中国国情,统筹国内外资源,强化系统性、前瞻性和可持续性,形成‘生产保障、储备调控、科技驱动、国际合作’四位一体的战略格局,以增强应对各类风险挑战的能力。还要通过生产、储备、科技、国际合作和消费全链条的系统性优化,构建更加稳固、韧性更强的粮食安全保障体系,为应对未来复杂多变的内外部风险提供坚实支撑,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的可持续性。”程永波说。

(2025-03-09 团结报团结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