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夹缝中”如何增强“向心力”
——各方专家在宁直陈都市圈建设中的问题与对策

“重庆(成渝经济区)、武汉(武汉城市圈)、上海(长三角经济区),沿长江四个中心城市,唯有南京不是国家战略区域的首位城市,这与南京的地位不相称!”
11月28日,在南京市政府、南京财经大学等共同主办的“2010南京都市圈发展论坛”上,与会专家、代表没有过多盘点成绩,而是直指存在的问题——中心城市带动力偏弱、经济总量偏小,必须重视增强都市圈的“向心力”。
别期望都做“全能冠军”
“一个果子有几个核?我认为,再大的果子,也只能有一个核。”南京财经大学校长徐从才教授认为,在长三角,这个核目前只能是上海,这样,南京的地位无疑有些尴尬。长三角一体化、江苏沿海开发、安徽皖江城市带,南京处在三个国家战略的“夹缝中”。而南京都市圈的城市又涉及江苏、安徽两省,跨省域是其特点,也是难点。
“目前南京都市圈区域一体化中,交通网络一体化架构已有很大进展。但目前对官员的绩效考评体系主要以行政区域为单元,决定了城市间内生的竞争冲动和利益分歧。”徐从才指出,南京都市圈直接面临着行政区划的障碍。即使是江苏省内一些城市,也因担心资源会倒流入南京,对于南京都市圈的发展持谨慎态度。
如何解决这一问题?徐从才认为,南京作为中心城市要避免“全能化”倾向。都市圈要按照规模经济和专业化分工协作模式去发展,这样可以防止过度竞争,促进产业升级。中心城市不要什么产业都想做,这样不仅什么都做不好,反而会引发与其他城市间的矛盾。
避免中心城市“散蛋黄”
江苏省社科院院长刘志彪从江苏经济发展的三个阶段,对南京都市圈与苏锡常都市圈的优势进行比较。
刘志彪认为,乡镇经济异军突起的阶段,是基于制度的竞争。苏锡常是活力四射的乡镇经济,而南京都市圈则是衰退的国有经济。而在外向型经济迅猛发展的阶段,是基于技术的竞争,偏内向型经济的南京都市圈再一次落后。
而当前创新型经济发展的阶段,是基于内需市场的竞争。南京都市圈科教资源丰富,区域创新体系健全,完全有条件、有可能在新一轮区域竞争中拔得头筹。
他认为,建立南京都市圈的创新体系,关键是在现代服务业上迅速雄起,降低区域内的交易成本。他引用现代服务业的“蛋黄”和“蛋白”理论——服务业好比蛋黄,制造业好比蛋白,只有服务业质量高了,才能凝聚制造业。如果没有现代服务业的发展,南京的中心城市就只能处于“散蛋黄”格局。
南京都市圈如何发展?南京大学经济学院院长范从来给出的关键词也是创新。他认为,江苏经济只是苏南(苏锡常三市)一个增长极是不够的,需要培育地处江苏中部的以南京为中心的宁镇扬作为新的增长极。“宁镇扬三市应在全国率先建设创新型经济合作示范区。”他说,“到目前为止,进入国家战略的区域中还没有一个是以区域创新为内涵的,率先提并率先实施这个发展战略具有开创性。”
还要有超越产业的合作
本届论坛也吸引了芜湖、马鞍山、滁州、镇江、扬州、淮安等城市市长们的参与。谈及南京都市圈发展,他们认为,在共建产业园、承接产业转移方面大有可为。
滁州市常务副市长袁华说,滁州距离南京新街口40分钟车程,可以很好地承接南京的产业转移。两地地缘位置的亲近,为产业合作奠定良好的基础。
产业合作无疑是都市圈发展中很重要的一部分,不过,与会专家认为,未来南京都市圈的发展,还需要有超越产业的合作和一体化。
国家发改委宏观经济研究院左传长博士指出,“十二五”的发展,将更加注重以人的幸福为导向的发展目标。对区域协作,除了注重要素流动和产业转移,也要注重历史文化与生态系统、基础设施与信息发展。
上海长三角经济协调会办公室总干事何建新介绍,明年一季度将在镇江举办长三角第11次市长联席会,重点是加大对民生问题的关注力度,包括就业、教育、医疗、养老、菜篮子等课题。
对此,南京市副市长陈刚也表示,要将社会公共领域的合作纳入都市圈建设,重点是加强社保合作和环保合作等远期合作,推进医疗保险和社会保险衔接,推进就业服务和社会保障服务的一体化,建立水环境和大气环境联防联治机制,推进医疗、教育、文化、体育等公共服务资源的共享和合作。“使都市圈建设不仅表现为经济的发展,也表现为社会的和谐与进步。”他说。
;;; (2010-11-30; 新华日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