扛起摄像机到西部去
一群大学生自编自导自演拍出支教电影
在南京财经大学,有这么群人,他们没有专业的摄像技术却热情似火。他们是男主角苟仁杰、女主角吴函素、执行导演陆瑶、摄像邵健以及两位剧务王亚文和沈力。一群热爱电影的年轻人,在2010年暑假,跟随南财甘肃支教小分队,一起前往甘肃山区,进行他们第一部电影——《信·心》的拍摄。
与电影“第一次亲密接触”
电影讲述了一对即将毕业的大学生情侣,在面临毕业后去向的选择时,男主八公义无反顾地选择了去西部山区支教,而女主人公则选择了默默支持他。但命运却对这对恋人十分残酷,男主角在支教时遭遇地震不幸牺牲。
故事寄托了当下人们对灾区的缅怀和对从事支教事业的老师们的尊敬。导演苟仁杰将它写成了包含30多个场景的小剧本,联系DV电影工作社的一些社员,几位对电影有着共同爱好的年轻人一拍即合,决定要将这部电影拍出来。但由于他们的拍摄工具只有几台小型DV机,没有专业器材,可谓“巧妇难为无‘锅’之炊”。
就在大家一筹奠展时,一位指导老师告诉他们,新闻学院刚引进一批新的摄像机,可以去那试试。在经过与新闻学院老师的几番交涉后,最终他们以营销与物硫管理学院和新闻学院两院联合的名义,成立了甘肃支教小分队,既进行支教工作,也不忘拍摄任务。
苟仁杰说,由于他是一名土生土长的甘肃人,联系沟通的工作便落到他一人的身上。这次支教的地点是他的老家,甘肃省天水市苟家庄小学。
为了解决好小分队同学的吃住问题,他多次与当地的村民以及小学的校长联系。在老师的支持和同伴的鼓励下,拍摄队伍坚定了与电影第一次“亲密接触”的勇气。
拍电影的辛苦和成就
2010年8月1日,拍摄小组一行6人在何卫东和吴晨翔(指导拍摄)老师的带领下,跟随支教小分队出发了。在将近20小时的车旅之后,他们终于到达了天水市苟家庄。眼前呈现的黄土高原的独特地貌让拍摄小组的同学欣喜万分:“看么,这才是山,我们那儿的应该叫坡。”
在这片广阔的土地上,抬头就能看见蔚蓝的天,蓝得那么纯净,没有杂质,大家心底的那一份激情又被点燃。“有些感动是无法表达出来的,只能用心去体会。”王亚文手成祈祷状深情地说道。
8月份的甘肃不像火热的南京,有时天会微微有点阴,有那种耍下雨的征兆,这对拍电影的同学们来说可不是一件好事,但导演苟仁杰却拍着胸脯,信心满满地说:天气会好的!”上天真的很赏脸,放晴了。
这是拍摄组队员第一次涉足拍电影,当然就想要做到最好。因为拍电影的镜头不是连贯的,有时候一个镜头要反复拍好几遍。所以,每一个动作,每个镜头的选取都是经过一番“唇枪舌剑”后拍扳决定的。
在电影中担任男主角的苟仁杰对其中一个动作记忆扰新:“电影中,有个情节是孩子们把送我的水果篮放在门口,我打开门。光就这个镜头,我们就拍了好几遍。版本一是我先拉开门,向前走时不小心踢到篮子;版本二是拉开门,很惊讶地看到地上放的水果篮。想了那么些可能性,无非就是想让这个镜头更符合日常生活。”
“是啊是啊,一个相同的动作,也有不同的镜头选取,有人觉得从整体拍,有人又认为要特写,都累死我了。”负责拍摄的邵健说,“不过啊,我嘴上虽这样说着,但还是会扛着摄像机做好拍摄工作的。”
拍摄总是在艰难与快乐中进行的。据剧组的剧务王亚文回忆,在他们拍摄一场放风筝的戏时,由于孩子们顽皮的天性加上空中难以控制的风筝,所以场面调度很困难。
“在那场放风筝戏的拍摄过程中,虽然是挫折不断,但能看到那么多孩子脸上绽放灿烂
的笑容,看着孩子们亲手将风筝飞上蓝天,心中除了欣喜还是欣喜。”
将参展“大学生电影节”
在谈到此次拍电影的收获时,剧组的执行导演陆瑶说“尽管在拍摄过程中由于意见的不同,我们有过很多的争论,但这从没影响过我们私下的感情。同时,在甘肃的几天觉得自己成长特别快,让我学会了如何静下心来独立思考问题。”
而对于女主角吴函素,她提到自己最大的收获就是加入了这样一个团队,结识了这么群朋友。或许他们的性格相差甚远,但同怀一颗执著的心,同揣一个五彩的梦。
据悉,此次他们拍摄的电影会参加2011年“北京大学生电影节”的比赛,让更多的大学生了解甘肃、了解西部。
;;; (2010-10-19; 金陵晚报; 南京财经大学长江记者团; 潘雨晨; 张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