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大学毕业后到社区扫垃圾
工作难找,他觉得这样挺好

周波趁工作间隙看书学习。本报记者 刘鹏摄
曾被誉为天之骄子的大学生,如今骄傲不再,他们要面对艰难的求职现状。只要有工作机会,他们都会前往,保安、建筑工人,甚至是保洁员,都愿干。
去年,南京招聘了千名大学生社工,其中,有大学生当起了“保洁员”,他每天从事检查卫生、清扫垃圾、清除建筑垃圾等工作。大学生扫垃圾,周围的人怎么看?家人如何看?他自己又是如何看待的?昨天上午,记者来到白下区明故宫苑社区社工周波身边,听听他真实的想法。
管60幢楼的卫生
周波,个子高高的男孩,穿着皮鞋、衬衫,说起话来有点羞涩。要不是提前知道记者来采访,周波才不愿意穿得这么正式。他平时一副“休闲”打扮,布鞋、短裤、T恤,“拖垃圾,还是穿T恤舒服,呵呵。”
2009年4月,还在南京财经大学上学的周波茫然地向各个公司投简历,就快毕业了,他还没找到合适的工作,急得发毛。当得知南京招聘千名大学生社工时,他毫不犹豫地选择报考。接下来几个月时间里,周波边找工作边看书复习。2009年8月30日,周波接到了上班的通知,工作地点在白下区明故宫苑社区。
9月1日,带着新鲜感,周波正式上班。社区的工作可不是想象中那样,特琐碎,听完介绍后,周波有点晕。周波负责小区60幢楼的卫生,手底下也有几个保洁员。不过,他不直接管理这些保洁员,遇上问题也只能向保洁员的领导反映。因此,更多的时候,周波和保洁员一样,拿着扫帚,拖着垃圾车,在社区里转悠,看到垃圾及时清理。
新皮鞋一个月磨坏
周波说他的大学生活很“懒”,宿舍阳台上堆满了吃过的泡面袋子,难得有人主动提出打扫一下。管理宿舍的阿姨实在看不下去,进来帮他们收拾了。没想到,毕业后,周波和垃圾打起交道来。
和众多大学生一样,周波为找工作也花了笔不菲的服装费,一双皮鞋500元。至今周波觉得可惜,工作后这双皮鞋只穿了一个月就寿终正寝,“哪经得住磨啊,皮鞋上的皮都被磨掉了,露出光秃秃的里子。”工作后,周波已穿坏了3双皮鞋,每一双都是鞋头被磨坏,鞋底被磨平。
从那以后,周波买衣服的习惯改变了,到附近超市淘十几元一件的T恤,甚至连裤子也只有四五十元钱一条。“身上一天到晚都是脏兮兮的,还真对不住好衣服。”
上班时间,周波很少出现在社区办公室,他都是拖着垃圾车在社区里“巡逻”,社区主任找他还得打电话。对于周波的工作,该社区主任很满意,再加上自从周波来到社区后,让社区发生了很多变化,“他懂电脑,还会出谋划策,举办活动时也得心应手,其他一些工作也能放心交给他做。”
干久了就习惯了
说起自己的拖垃圾经历,周波有点涩,上班没多久居民和他的对话一直记在心头,“小伙子,这么年轻,拖垃圾,太没出息了。”“当保洁员蛮好的……”周波想解释,但心头酸酸的,他不想继续说下去。
天气热了,生活垃圾很容易发酵,散发一股味道,尤其是西瓜皮,那种味道让周波一辈子忘不了。第一次拖西瓜皮时,周波一闻到味道,胃里立马翻腾起来,干呕了好几回。有时,居民们扔出的西瓜皮散落到地上,周围飞舞着一群苍蝇,周波戴上手套,屏住呼吸,捡到垃圾车里。
拖的时间长了,也就习惯了。如今,周波闻到那股臭味,至少不会干呕。不过,路人看到垃圾车时,往往会远远地避开,甚至会捂着鼻子从他身边一路小跑而过,一种被歧视的感觉油然而生,周波只能摇头苦笑。
每当拖着垃圾车清理垃圾时,周波总能看到一些衣着鲜亮的同龄人,拎着包上班。虽然那些人不一定混得比他好,工资不一定有他高,但至少不会受到歧视。
不敢告诉家人扫垃圾
大学毕业快一年了,在此期间,周波和同学也聚过几次。席间,同学们聊聊各自的工作,周波只说自己在社区工作,从来不提具体做什么。甚至,连家人,周波也不会跟他们说实情,“怕他们有想法,担心大学白念了。”每个月,周波都要回家一次,花上一两百元为父亲买条烟、给母亲买点吃的。
周波在大学里谈了个女朋友,女友在外地读研。同样,周波也没有把拖垃圾的工作告诉女友,“倒不是怕女友看不起我,而是不想让她担心,毕竟拖垃圾的活太苦。”
“你准备一直隐瞒下去吗?”“不知道……”周波坦言道,如今找工作真的很难,这工作他觉得挺好,准备继续干下去。周波说了大实话,来看一下周波每个月的支出:周波跟人合租房屋,每个月400元,因为不能在出租屋内煮饭,一个月吃饭就要花掉五六百元,剩下的几百元,周波还得买些生活用品、跟女友打打电话,“跟一些同龄人比起来,这个收入还算可以喽。”
(2010-5-27; 金陵晚报; 本报记者; 季燃冰; 通讯员 倪萌 杨杨 纽晓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