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财新闻网
首页 > 媒体南财 > 纸媒 > 正文
〖扬子晚报〗大学四年,他翻译了两本书

大学四年,他翻译了两本书

《匿名的香蕉为什么不热销》和《谁有故事谁胜出》有着同样的译者——贺颖彦。贺颖彦,南京财经大学在校大四学生,《匿名的香蕉为什么不热销》早在大二暑假便已译成,《谁有故事谁胜出》随后译成于大三。

翻译达人不是英语强人

英语强人?贺颖彦忙不迭否认,英语六级440分低空飞过,时下热门的中高级口译考了一次没过便懒得再考——似乎怎么都不像跟“英语强人”沾边的样子。

“高中英语水平加字典就能干。”相比别人对他翻译出版的经历的“大惊失色”,贺颖彦倒显得有些无所适从,一时无心之举,没想到竟入了出版社编辑的法眼,接下了这活,倒也做得有滋有味,按时交了“货”。自然,还赚到一笔外快。

事情还要追溯到2008年,彼时大二的贺同学刚过了六级,一股子热情正好遇上豆瓣有编辑招翻译,贺同学秉着遇神杀神的精神与二十几号人一头冲了上去,花了六七个小时搞定四千字的试译发了邮件过去。邮件一发就是一个月,“该玩啥玩啥该干嘛干嘛,没记着有这事。”邮件虽然发了,他自己却跟没事人似的没惦记这事。直到五月末的某天,一封回复的邮件赫然已经躺在了他邮箱里。

“浑身颤抖啊,压根没想明白怎么就挑上了我这根葱。思来想去,大一在图书馆乱翻那些垃圾经管书,还真潜移默化地对上了这书的胃口?”真被挑中,贺颖彦倒有些不可置信战战兢兢起来,带着几分忐忑而又想挑战的心情接下了这活。

接下来与编辑交流,寄书,签合同,从6月到9月三个月的时间,300页书,十三万字。贺颖彦回忆起这一过程时已经显得很淡定,似乎就这么顺理成章地做下来了,全然无法想象当时翻译的焦虑。

翻译过程很焦虑

“我想你们都理解一个看英文原文要自带词典的人做翻译的感觉。”贺颖彦作哀怨状,“蜗牛速度是必然的。”翻译时限为6月到9月,看似有三个月,然而6月正值艰难的考前岁月,8月下旬后贺颖彦还要进行暑期实习,于是真正翻译的时间实则已压缩成一个半月,“赶呗,还能怎么着。”哀怨归哀怨,他到底还是不紧不慢地开始了翻译生涯。

说是“赶”,而暑假回家几乎每天对电脑枯坐十二小时,灌水闲逛聊天,只中午正经弄一个小时。而时间紧迫,其中艰辛自不必言。贺同学自己说来,则是英文水平拙劣,又完全没有自制力,焦虑,焦虑,焦虑。当然总算还是按时交了稿,删删改改又是一月,历经审稿、一校、二校、封面书名选定、下厂印刷,直至12月,总算见到了样书——贺同学无比煽情地称之为“儿子”。

“这次出版情节曲折得具备了一本小说的一切要素。”贺颖彦形容起来毫不夸张,“先前和编辑交流的时候我有无数通电话关机或者断电漏接,还有一次寄合同错误,之后又有书目风波和刊期延迟等等波折。”

最终见到“儿子”,他说自己“久经折磨、久已期盼的心终于泛起了那么一点点欣喜。”他不无感激地在个人主页上发表日志向朋友们通告了这一消息,“三个月苦熬,一个月小改,半年等待,一朝成功,还是想拿出来见见公婆的。”

经验来自积累和中文

翻译一本书并非一蹴而就,贺颖彦的经历是:先给网站和杂志做翻译,然后有新闻的翻译经历后,做书的翻译似乎也就顺理成章了。贺同学是新闻专业的学生,“刚开始翻译纯粹是无聊。因为专业原因,时常上外国新闻网站,相当于锻炼新闻视野,所以那时只是翻译新闻。”

“做了一段时间之后自然就想要翻译书了。一是自己喜欢,二是成就感比翻译新闻更强,三么,”他嘿嘿笑道,“自然是外快了。”“但是翻译书跟翻译新闻的不同就在于,新闻翻译只是短平快,而书是给人保存的,因此文字要求就比较高,更需要毅力和细致。我对自己翻译新闻的水平还是挺自信的,但翻译书的水平我至今也不自信。”

《匿名的香蕉为什么不热销》和《谁有故事谁胜出》都是市场营销方面的书,之前国内并没有中译版。贺同学坦言,“我从大一时就看经管书比较多,所以能理解和使用那些营销词汇。”或许这也正是他当初能从二十几个试译者中脱颖而出被编辑挑中的原因吧。贺同学形容自己是个重度书虫,大学期间一直热衷于泡图书馆,也正因此看了大量经管书籍而打下了经管基础。而现在的他亦恰在图书出版公司找到工作,“反正以后总是跟书打交道了。” 

  (2010-3-31; 扬子晚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