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专家聚南京为降菜价“开药方”——
降低菜价要从“减费”开始
“一边是市民抱怨菜价太贵,一边是菜农直呼种菜赔钱,‘菜贱伤农’与‘菜贵伤民’的两难境地,折射出我国农产品流通中的种种隐忧。”昨日,在南京财经大学举行的现代商品流通论坛暨全国贸易经济教学研究会年会上,来自全国的流通问题专家就“菜篮子问题”,进行了集体会诊。
A;; “菜贱伤农”折射流通成本过高
菜价为什么贵?与会专家认为,高菜价有其客观成因,如土地价格、人力成本的不断上涨,化肥、农药价格的不断攀升,汽柴油价格推动运输成本上升等,但不可否认的是,农产品流通体系的落后及流通环节的种种乱象也对菜价高涨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南京财经大学张为付教授介绍说,菜价上涨会伤市民,菜价下降会伤农民,小小菜价关乎着“大民生”。我国农产品生产、流通的组织化程度比较低,一家一户式的小生产方式,让农户的种植总是“跟着感觉走”,常常是根据往年的行情来做决策,缺少必要的信息指导。农户们分散式、自发性的生产模式难以避免盲目性,以致出现了田头菜价远低于成本的情况。
田头菜价很低,而菜场、超市的菜价却很贵,其中缘由何在?张为付认为,田头收购价与菜场、超市零售价之间的巨大差额,确实与流通运输环节中的诸多问题有关。相关资料显示,农产品运输中70%至80%要依赖于公路运输,而我国又是世界上收费公路最多的国家。全世界20多个建有收费公路的国家和地区的14万公里收费公路中,中国就占到10万公里,农产品在运输过程中被收费站层层扒皮,这些费用最终都打进了成本,老百姓买菜的同时,实际还需分摊一些运输农产品的公路建设费用,这样的菜价怎能不贵?
B;“绿色通道”惠民政策未全面落实
河北经贸大学纪良纲教授说,虽然早在几年前,国家就对生鲜农产品运输开始实施“绿色通道”的政策,免收过路过桥费,但是在不少地方,这一惠民政策并未得到有效落实,有人甚至还玩起文字游戏,在“生鲜农产品”的范围上做起了文章。有些地方还在过路过桥费之外,设立了其他收费项目,比如有偿办理禁区通行证等,甚至还有媒体爆出公路罚款与财政分成的内幕。等农产品好不容易“过五关斩六将”地运到城里,还要经过批发、零售环节才能到达市民手里,这其中除了正常收费、利润和税收之外,还有摊位费、进场费、卫生费等需要缴纳,在有些批发市场甚至连保鲜用的冰块也让经营户按重量缴纳进场费。
C;;降菜价需从生产到流通多环节着手
全国贸易经济教学研究会副会长柳思维分析说,除了农产品在流通环节中遭遇乱收费、乱罚款外,蔬菜种植地离城市越来越远也是菜价高企的原因之一。随着城市建设的扩大,原来城市郊区的菜地都被征用了,副食品跨区域调运比重不断提高,这不仅直接导致了流通成本的增加,同时还因运输时间大大延长而导致损耗的增加,尤其是鲜活农产品更是如此,这也势必助推菜价上升。
如何才能既为菜农增收又为市民减负?商务部市场秩序司司长向欣等与会专家开出药方:“治菜”系统工程首先要从“减费”开始,不仅要监督检查国家惠民政策的落实情况,坚决取消各种名目的收费罚款,而且还要通过政府出资回购方式,逐步减少直至取消收费公路(桥梁、隧道);其次,可以通过“农超对接”、农户联合等方式,提高农产品生产、流通的组织化程度,减少盲目性,降低生产流通风险;此外,还要通过政府补贴、强化监督等途径,让菜场超市的摊位费、进场费降下来,使之回归公益本质。
延伸>>>“;农超对接”能否破解菜价难题?
“菜贱伤农,菜贵伤民”的说法日前广为流传,一边是为蔬菜价格暴跌而发愁的菜农;另一边则是为菜价高而抱怨不已的市民。近日,多位来自农业、经济学领域的专家对这一话题进行了辩论。
辩题一:“农超对接”是否有效
4月27日,商务部在北京组织了物美、沃尔玛、家乐福等12家超市连锁企业参与“农超对接”活动,并呼吁全国连锁超市救助菜农。超市直接采购是否真的能使得卖菜不难,买菜不贵?
中央财经大学政府与经济研究中心主任王福重认为,农超对接不会减少任何环节。“农超对接之后,超市也要到菜地去拉菜,也要运输费,人工成本也更高。”他说,“蔬菜的批发环节是不能省的,批发就是分散的厂家跟集中的市场机制、平台的对接,形成规模之后它的成本反而更高。”
不过,中国人民大学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副院长郑风田却表示,农超对接可以缩短流通环节,减少超市的采购成本,免受中间收购者和“流通暴利”的盘剥。从目前的实际效果来看,农超对接最少可以把流通费用降低20%至30%,或者更多。“当然,农超对接的另外一个要求是政府部门应该要求超市卖平价菜,而不是目前的高价菜。”郑风田说。
辩题二:卖菜问题能否真正解决
卖菜难、买菜贵的问题能否彻底解决?对此,媒体评论员章弘认为,只要农民兄弟联合起来,保护自己,这个问题是可以解决的。
农民卖菜为什么还会难?中国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授李秉龙指出了以下几点原因:一是农民和市场信息不对等;二是蔬菜种植离城市越来越远,导致流通成本增加。
章弘指出,信息的主要提供方面不应该是政府,而应是了解市场的菜农和商贩,如果组织起来的话,就会有一些人可以去关注市场,反馈给菜农。比如告诉菜农,今年卷心菜亏钱,如果大家都种其他菜了,明年卷心菜就可以挣钱,从而可以有一个合理的分布格局。
相关新闻>>>发改委出台政策扶持蔬菜生产流通
物流成本推高菜价成为近期舆论关注的焦点。国家发改委18日透露,该委已就完善价格政策促进蔬菜生产流通下发通知,提出了发展生产、扶持流通、稳定价格三项价格政策。
通知称,要加强对涉及农贸市场的行政事业性收费、社团收费的清理整顿,取消不合理收费项目,降低偏高收费标准。
通知指出,蔬菜生产过程中的用水、用电价格,要按照农业用水、用电价格执行;大型农贸市场用电、用气、用热价格实行与工业同价,用水价格执行非居民用水价格或现行工商业用水价格的较低标准。蔬菜冷链物流中的冷库用电实行与工业用电同价。严格执行鲜活农产品运输绿色通道政策。
发改委在通知中强调要增加投入,扶持生产流通。已经建立价格调节基金的地区,积极运用价格调节基金支持蔬菜的生产流通,价格调节基金用于支持蔬菜生产流通的比例原则上不应低于基金总额的30%。尚未建立价格调节基金的地区,2011年底前要依法建立完善价格调节基金制度。
通知并要求,各地价格主管部门要积极与相关部门协调,推动开办本地基本蔬菜品种的政策性保险业务。对于缴纳基本蔬菜保险费用确有困难的,应协调财政或利用价格调节基金予以一定补贴,以降低生产者市场风险,平抑市场波动。
评论>>>菜价为何贵在“最后一公里”
央视调查显示,蔬菜从批发市场到零售市场的这最后一公里,流通成本比从山东寿光拉到北京的费用至少高出150%。菜价涨落的真正成因,媒体随着市民的疑问,一步步将诘问的目光,最终聚焦于高昂且刚性的物流成本。供销链条过长、环节过多,导致交易成本高企;成品油价格节节攀升,导致运输成本高企;公路收费过多、过滥,各种名目不清的收费、罚款泛滥,导致蔬菜运输的隐性成本再度推高,共同构成了居高不下的物流成本,也最终推高了城市菜价。
其实,蔬菜市场早已是一个充分竞争,且信息相对透明的市场,在这样的市场中,每天忙碌在山东寿光或北京新发地的菜农和菜商们,都在自觉或不自觉地做着平抑菜价的工作,市场竞争的力量,促使他们中的每个人,都必须努力以最具竞争力的价格出售自己手中的蔬菜,却不敢私存操控菜价的念头。菜价居高不下,必然取决于他们所无法控制的部分,譬如成品油价格的节节攀升,譬如公路收费的高昂和无序。因此,央视在对菜价进行了持续的追踪报道之后,最终将镜头焦点锁定在公路收费,算是终于找准了对象。
在一个完整的产业链条中,只要存在垄断环节,这一环节必然成为推高终端价格,并从中获取最大利益的环节,早已是经济学的基本常识,并被无数的经验一次次地证明。而在中国,扮演垄断者角色的,大多数是权力支撑的行政垄断,譬如永远包赚不赔的“三桶油”,譬如坐收“买路钱”的各级、各地路政部门。按照目前的蔬菜流通体系,只要他们不肯放松自己一口咬住的“肥肉”,其他环节的菜农、菜商们即使再加努力,也很难让城市居民吃到便宜的蔬菜。
媒体通过持续的追逐,已经为政府找到菜价困局的症结。如果真想平抑菜价,请从降低并最终取消公路收费开始。
(2011-5-19;;江南时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