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财新闻网
首页 > 媒体南财 > 纸媒 > 正文
〖扬子晚报〗司考是马拉松,拼的是耐力

司考是马拉松,拼的是耐力

去年我国司法考试改革,首次允许在校大学生报名参考。相比较于第一年参加司考学生的仓促,今年“司考大军”准备的时间更加充裕。本期“晒考经”我们邀请到南京财经大学法学院成功通过国家司法考试(469分)的张志新,他由“一张白纸”开始的备考经验颇值得参考。

从“一张白纸”开始广泛收集经验

“从去年我知道大四学生可以参加司考开始,就决定要考了,毕竟这是对我四年学习法学的一个交代。”张志新虽然有这个打算,但是对司法考试的认识仍然很少。除了知道它号称‘中华第一考’,每年只有百分之十几、二十几的通过率之外,对于到底怎么复习、如何准备,他们根本不清楚。摆在这些“司考大军”面前的是十多个部门法、几十部法律法规,还有很多的司法解释,仅仅是文字内容可能就有几百万字。

由于上一届的学长学姐已经有不少参加了司法考试,其中不乏成功者。张志新联系到这些“第一个吃螃蟹”的学长学姐,了解他们的备考策略,时间安排、复习资料等。通过跟他们的交流,清醒地认识到:司法考试是场持久战,不花大量的时间肯定是不行的!“我承认有天才,可能有的人花300或者400小时就OK,但是在司法考试面前,想稳稳地通过,一定要肯花时间脚踏实地才好。”

除了跟身边的人交流,他也经常登录司法考试的网站和论坛。看看精华帖,下载一些资料,然后看看大家的交流讨论、心得体会。“在网络这个平台上,我们可以了解到更多的信息,对我后来的复习帮助很大。”

兴趣第一,编口诀记条款

“准备司法考试是场马拉松,因此心态十分重要。而兴趣是维持激情,把这件事坚持下去的动力。”在张志新眼里,兴趣第一。对法律的热忱、对法律工作的向往、对法律事业的憧憬是他的最大动力。

然而,法律又是个枯燥繁冗的东西,那些枯燥的法律条文、深奥的知识讲解实在让人望而生畏。“除了兴趣之外,复习资料和方式的选择也很重要。我走的是幽默路线。”

张志新所谓的“幽默路线”,其实是指老师的幽默。在听音频的过程中,张志新都是选择讲课比较风趣幽默的老师,“幽默的讲解不仅缓解了复习的枯燥,同时也让知识点更加易于接受。”比如讲法理学的陈景辉老师,非常搞笑,枯燥的法理学在他的嘴皮子底下成了十分生动易懂的一门学科。

除了选择幽默老师,张志新说自己还是个喜欢自娱自乐的人。在复习的过程中,他经常自己编一些口诀以加深记忆。有些章节琐碎的知识点很多,就需要用口诀串起来;有些东西很难记忆,就用口诀做些同音字变化记忆。比如民法中的诉讼时效一般是2年,但是人身伤害、仓储、租赁、买卖、船舶碰撞等纠纷却是例外,他就自编了“商(伤)品存储卖渔河”的口诀用来加深记忆。

把“三大本”当字典用

“司法考试是个舍弃的考试,是360分的过关考试,没有必要去做 600分的准备。”张志新觉得如果把三大本(国家司法考试用书,共三卷)作为重点复习对象是不明智的。因为“三大本”内容繁多,重点不明确,很多东西是为了维护体系完整性而写的,很少会考到。因此不宜贪多求全,而放弃对重点知识点的反复记忆。

但是,张志新也没有完全抛弃这个司考圣经,而是巧妙地当成字典使用。对于一些其它复习资料没有涉及的知识点,或者几种资料几个老师观点冲突时,他便看“三大本”来定争止纷。比如刑法分则中的一些知识点,很多资料由于采用不同学者的意见,各有各的说法,张志新就会采用“三大本”的解释。

此外,张志新也时刻关注时事,经常和同学一起对社会时事做法律分析,以提高自己的兴趣和分析能力。在紧张的复习期间,他偶尔还会看看法律电影,将所学知识点和电影里的情节联系起来。

调整状态 笑到最后

司法考试整整考两天,分为四张试卷,总共12个半小时。所以,这两天的休息至关重要。如何调整心态,找到最佳精神状态对考试结果影响很大。“每天中午一定要休息好,这样才能保证下午有个好的状态。”

说到考试中的技巧,张志新坦言,司法考试考查的知识点非常多,没有捷径,做题的时候往往回忆不起具体的法条和知识点,所以平时的训练就显得相当重要了。而在主观题方面,题干长,时间紧,很多考生都来不及做。因而一些技巧也不可缺少,比如对于刑法案例题,一般主要集中于考查三方面:行为人的行为是否构成犯罪、构成什么犯罪、对犯罪人如何处理,因此审题可以带着这三个问题来阅读有关素材。答题的语言也至关重要,“很多人乱七八糟答了很多,能说的都说了,可是却得不到几分。”

张志新介绍说,首先要说明结论,点明法条,再具体分析说理,而且语言一定要用法律语言。

  (2009-12-2; 扬子晚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