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工作不可忽略中间人群
11月5日,受南京财经大学会计学院的邀请,“2008全国高校辅导员年度人物”、“2008年中国教育年度新闻人物”、“2009年全国高校优秀辅导员”、上海师范大学音乐学院辅导员孙雅艳来到南财大,介绍她做好学生工作的经验体会。孙雅艳介绍说,为了发现每一个学生的闪光点、让所有学生都能感受到关注的目光,她曾在四年间记录了12本厚厚的工作笔记,形成了15万余字“我爱我生手记”,她所带的全部146名学生都能从中找到自己的故事。
在很多情况下,“抓两头、带中间”是我们常用的工作方法,高校学生工作也是如此。初一看,这种工作方法突出了重点、抓住了主要矛盾,大有“以点带面”之功效,甚是可贵。孙雅艳老师的做法却让我们不得不对此有所反思:对于学生工作而言“抓两头、带中间”真的那么管用吗?
大凡对学生管理工作有所了解的同志都知道,表现特别优异和相对落后的学生往往能够得到老师更多的关注,因为他们最能够“吸引眼球”。而“比上不足、比下有余”的中间人群则常常成为学生工作中最容易被忽略的地带,因为他们实在太过普通,普通得淹没在人群之中无声无息。在“抓两头、带中间”的口号下,我们的工作难免会出现“厚此薄彼”、“会哭的孩子多给糖”的现象。
但是,我们不要忘了,即使是最最普通的学生,也都是鲜活的、无可替代的独立个体,他们同样具有自己的情感和尊严。作为大多数属于独生子女的“80后”、“90后”大学生,虽然他们只是辅导员工作对象的几百分之一,但却是其家庭的百分之一百甚至百分之一千,他们中没有一个人会拒绝发自内心的爱、没有一个人不期望自己被关注、被重视,没有一个人不渴望阳光普照。
表面上,要求学生工作者关注到所有学生的方方面面似乎有点不切实际,因为高校扩招以来,日益扩大的师生比例,让学生培养变成了流水线式的“批量化生产”,本该深入细致的学生思想政治工作,也不得不演变成撒胡椒面。消防员、保姆、心理分析师、话务员、福尔摩斯······我们的学生工作者现在已经承担了太多的“角色”,他们现在的工作压力已经够大的了,于是,“抓两头”就成为了他们必然的工作方法,至于能不能达到“带中间”的目的,那就只能听天由命“望天收”了。所以,面对越来越多的“80后”、“90后”学生,我们常常听到学生工作者埋怨思想工作难做。
其实,难是因为我们还没有找到其中的门道——只有走近他们的生活,才能走进他们的心灵,“识其性方能依其变,顺其势方能借其力,明其道方能成其德”,每个学生都是巨大的宝藏,只要我们用心挖掘,就会光芒四射!;;;
;;;(2009-11-19;江苏教育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