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教育部经济学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主办的“第六届中国经济学教育年会暨院长(系主任)联席会议”11月4日在南京财经大学召开,与会专家围绕“提高质量,内涵发展,推动中国经济学教育改革创新”的主题展开研讨。
; ; 与会专家学者认为,在中国从经济大国走向经济强国的历史进程中,迫切需要大量高质量的财经类人才。财经类毕业生就业前景看好、发展空间大、工作体面、收入较高,也吸引了众多考生踊跃报考。有数据显示,近四成高考“状元”选择就读“经济管理类专业”,财经类专业学生数占在校大学生总数已近两成。但与社会及用人单位的要求相比,财经类毕业生也暴露出动手实践能力差、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欠缺等问题。
; ; 南开大学马先标认为,经济学教育中动辄数学模型、定量数理分析的“西化”倾向值得注意,因为西方经济学研究中的假设约束条件与中国国情并不完全一致,一些在西方十分灵验的现代经济学理论成果之所以在中国出现“水土不服”现象,重要原因之一就在于脱离了中国实际。马先标说,经济学研究要正确处理国际化与本土化的关系,不能“食洋不化”,必须综合运用逻辑推理、历史分析以及数理工具等理论表达手段,将中国区域经济、产业经济、城乡差别等严重不平衡的经济现实纳入研究视野之中。只有这样,研究成果以及培养的人才才会真正符合当代中国的实际需要。
; ; 教育部经济学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委员逄锦聚指出,经济学是致用之学,经济学的人才培养要改变“起门来培养”过时模式,要以提高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为重点,探索学校与部门、科研院所、行业企业联合培养模式,特别注重探索经济学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努力做到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紧密结合,体现经济学应用型人才的“知行合一”。南京财经大学校长徐从才介绍说,近年来,南财大通过“平台+模块”的柔性化课程体系,大力加强学生第二、第三课堂活动,做到了“三商”(智商、情商、灵商)并举、“五能”(外语、计算机、沟通、写作、专业技能)并重、“四学会”(学会知识技能、学会动手动脑、学会生存生活、学会做事做人),毕业生受到用人单位的欢迎,就业率及就业层次逐年提高。
(2011-12-21 中国社会科学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