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财新闻网
首页 > 媒体南财 > 纸媒 > 正文
〖东方卫报〗走近南财金陵书画社的艺术男生

;;; 走近南财金陵书画社的艺术男生前几期我们相继介绍了一批唱戏曲、穿汉服的儒雅男生和一批活力四射的网球健将,今天我们再来认识一批喜爱书画的才子,他们来自南京财经大学艺术设计系的金陵书画社。金陵书画社是由著名书法家、知名国画家指导的专业书画社团。社团致力于提高社团成员的书画水平,培养广大同学对书法、国画等传统文化艺术瑰宝的兴趣,增强校园艺术文化氛围。每次活动时古典音乐袅绕,墨香扑鼻,在这样的环境下,同学们专心书画,修身养性,自得其乐。那一夜,他爱上了书法。;; ; ;高正扬是南京财经大学应用数学院的学生,对于书法这个爱好,小高有部“血泪史”。;;; “最早接触书法是在幼儿园大班的时候,记得小时候刚刚写字,那时候应该不能叫书法,只能叫做毛笔字,每一笔都还很青涩,就像人一样。小的时候都爱玩,不爱写字,于是每天都是老妈在旁督促。”高正扬回忆说,“当时一周6天作业,一天上课,而我总是会以各种理由赖掉一天的作业,后来老妈也就算每个礼拜放我一天的假了。”;;; 高正扬说,“那些事儿,现在想来真是有趣又很好笑。印象最深刻的一次,老妈在旁边督促边打毛线,见我写得不好、不认真,本来就是急性子的老妈拿打毛线的针,一下子就戳在了我的膀子上,当即就出了血,我也一下子就哭了,于是这一天我就放假了。”;;;;; ; 不过现在回头看,高正扬还是很感谢妈妈当年的严厉。“后来我渐渐地长大了,也就自觉了,高中的时候虽然平时不写,但是到了寒暑假仍然会去上课,写一写。”现在进入到金陵书画社之后,高正扬在周末依然遵循着老师的建议去练习,“相信我和书法的情结将会一直延续下去,伴我一生。一部关于毛笔字的“血泪史”。;;;;;徐榕泽是南京财经大学法学院的学生,爱打乒乓球的他“意外”地加入了书画社。对于书法,这位大男生侃侃而谈,“进书画社还得感谢我的同学,有次在体育馆外,遇见了同样喜欢乒乓球的好友,闲聊中得知他参加了书画社,这也引起了我对书画的兴趣,就这样我加入了金陵书画社。”;;; 徐榕泽说,《隶释•汉张平子碑》中曾说“音乐书画之艺,方技博弈之巧”,可见书画不仅是一种艺术,还是能使人聪明的学问。就这样,带着对书画的向往。徐榕泽开始了书画学习,“在书画社,我主要学习了书法,刚刚接触书法的时候,由于没有基础,我遇到了不少的困难,但是在学姐学长们的帮助下,我没有退却,依稀记得第一次参加书画社的练字活动,冠菡学姐握着我的手,手把手地教我握笔,让我倍感温暖。”;;; 对于书画社,徐榕泽充满了感激:“书法不能一蹴而就,需要我们日积月累地练习,在前进的路上会有困难、会有迷惑,就好似我们的人生一样,很少有人一步达到顶峰,在点滴中进步,终会迎来辉煌的明天。”学姐手把手教写书法。;;;; 黄国峰是南京财经大学经济学院基地班的学生,一次晚间在书画社练字,灵感袭来,让他对书法有了顿悟。“以前听一位书法家讲过,创作时感觉很重要,当时只是感觉很高深,并没什么特别的感受。可是,在金陵书画社的一次经历让我对此产生了深刻的认识。那一次,我和往常一样到书画社练字,只是那晚心情较为平静。找了个位置坐定,对着那本熟悉的字帖便练了起来。或许是心情的缘故,在看帖的时候很细致,对字的笔画、结构做到了然于胸,在下笔的时候也很从容。于是写出来的字看上去还挺满意的,由于与字帖上的例字基本形似,因而神韵也较为接近。每当写了一个形神兼备的字,成就感便油然而生,而这也会激励自己继续写好另一个字。于是越写越有感觉,整个人也似乎是陶醉其中。”;;; “那一晚上,仿佛不是在写字,而是在享受,享受着书法的魅力。以前去书画社练字,到时间便会收拾笔墨离开,而那晚竟然有种流连忘返之感,对此连自己都感到惊讶。回宿舍的路上,我在想今晚为何会有如此经历,而以前又为什么从未有过。想了一会,发觉心态是关键因素。”;;; “以前总是有些急躁,只想着要把字写好,却忽视了看帖这一重要环节,由于没有认真研究例字的写法,写出来的基本上还是原有水平,这样自然无法让自己感到满意,而与期望之间的落差又会产生失落感,于是越想写好就越失望、烦躁,越烦躁越写不好,陷入怪圈之中。因此,能够保持一份平和的心态很重要。心不急、气不躁,便会脚踏实地做好每一件该做的事,而不至于上演‘盖楼我只要盖第三层’的笑话。很多人在通往成功的道路上老想着走捷径,可是前人的经历表明根本就不存在什么捷径,如果非要说有捷径的话,那便是踏踏实实地走好每一步。”地铁上的“书画展”;;;; 张浩是南京财经大学国贸院贸经班的学生,对书法他有一种狂热。“那饱蘸六朝烟水气的笔墨经常飞舞在我的梦境。”小张说。张浩告诉记者,“我每次走进书画社,看着参差错落的盆栽,闻着淡淡的墨香,然后伴着轻缓的音乐抻纸磨墨临帖,竟有种不知今夕何夕的感觉。‘今日王城成小隐’,大概就是如此。而令我感触颇深的一次则是坐地铁去市区取一幅装裱过的斗方。与社友小心翼翼地托着镜框,走出雅俗阁,经过江苏省美术馆,沿着1912大街一直走到地铁站,然后稳稳地扶着它经过一站又一站。红底金框映衬下的龙字分外惹眼,枯藤般的遒劲笔画引得无数路人驻目。”;;; “那一刻,一种自豪甚至自负的感觉悄悄蔓延。仿佛我取来的不是字画,而是从远方传递来的火种,脆弱而又延绵不绝。而我们就是传递着火种的人!或许,金陵早就不是一个简单的称呼,而是文化的代名词。魏晋风流,六朝文物,秦淮旧梦……数千年的积淀已将‘天下文枢’牢牢地印在士子心头。能在这和金陵书画社结缘,夫复何求!”

2012-3-29; 东方卫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