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产学研协同创新;抢占经济科技制高点
2014年3月,“两会”在京召开。国务院总理李克强3月5日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创新是国家经济结构调整优化的原动力,要把创新放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促进科技与经济社会发展紧密结合,推动我国产业向全球价值链高端跃升。
“协同创新将全面促进学校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和文化传承等各项职能的实现,形成行业发展、地方发展与学校发展互动的良性循环。”南京财经大学牵头的“现代服务业协同创新中心”在2013年成为首批立项建设的江苏高校协同创新中心,该校党委书记陈章龙近日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阐述了他对协同创新的看法。
现代服务业发展呼唤协同创新
数据显示,2013年前三季度江苏省实现服务业增加值17850.8亿元,占GDP比重达到42.6%,项目服务业增长快于房地产开发业,现代服务业增长明显快于传统服务业。
“现代服务业的发展呼唤协同创新。”陈章龙表示,无论是现代服务业发展实践还是理论研究,目前均未进入成熟期,存在着较为突出的问题亟待解决。一是要素管理条块分割,多头管理和重复管理现象在一定范围内仍较为突出,部分领域存在着行政和区域垄断。二是激励机制不够完善,导致研究人员流动性较差,合作动力不足。三是研究现代服务业的不同学科之间交叉少,融合程度低。
陈章龙认为,组建现代服务业协同创新中心开展相关研究,能够提高配置效率,提升建设水平,增强服务能力,满足经济社会发展新需求。首先,可组建以各类实验室、工程技术中心为代表的行业技术研发和创新平台,构建以企业创新为主体的产学研合作体系,突出现代服务业集聚优势,形成合力,优化资源配置,改善效率。其次,以基础理论和重大现实问题为导向,开展理论性、前瞻性和对策性研究,创造和转化高水平成果,抢占经济科技制高点,提高学科建设水平、人才培养质量和社会服务能力。最后,多学科联合交叉,建立基础研究、应用研究、技术创新和科技成果产业化的协调发展机制,创新科技成果产业化服务模式,提供全过程、全社会、全要素的科技成果产业化服务。
平台建设推动学校内涵发展
南京财经大学在现代服务业领域具有鲜明特色和独特优势。学校以江苏经济发展战略转型、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重大现实要求为契机,努力打造江苏现代服务业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和文化传承的高地。坚持以服务地方为导向,以解决重大现实需求为己任,充分发挥学校的人才优势和学科优势,强化办学特色,增强学校的社会综合影响力,力求实现地方发展与学校发展互动的良性循环。
陈章龙认为,协同创新是推动学校内涵建设的战略选择,也是提升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更是提高优势学科建设水平的关键支点,最终可全面促进学校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和文化传承等各项职能的实现。
经过近一年的建设,南京财经大学“现代服务业协同创新中心”政产学研一体化协同创新新机制基本建成,为学校建设了一批高水平的研究队伍;承担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哲学社会科学基金、软科学基金项目46项,省部级项目52项,地方应用性项目100多项。在现代服务业企业的孵化与成长方面开始发挥指导作用。
多方协同;实现互动良性循环
“社会服务是高校的重要职能之一,作为以财经为特色的高校,我校在助推江苏以至长三角地区的服务业和经济社会发展方面负有重任。”陈章龙表示,南京财经大学将继续依托 “现代服务业协同创新中心”等平台,围绕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现实需求,主动贴近、融入和服务,以体制机制创新整合政府部门、科研院所和企业的优势资源,通过优势互补和有效分工协作,加快成果创新与转化应用,推动区域发展。
谈及未来发展,陈章龙表示,南京财经大学和该校 “现代服务业协同创新中心”即将开展多项重要工作:一是以提升创新能力为终极目标,以政产学研纵向协同为基本手段,推进体制机制改革;二是完成平台共建与创新、政策研究与咨询、成果应用与推广、人才培养与开发等四项重点任务;三是从基础理论和实际应用两个研究层面,对江苏现代服务业发展中的共性和个性问题进行立体式研究。核心研究内容包括金融外包、软件信息服务、商贸物流、文化创意等江苏省现代服务业发展的重点行业和领域。
;;;;(中国社会科学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