迫于生态、生产、生存压力以及适应改革而施行的禁牧政策,是否真正改善了环境?是否侵犯了当地牧民的粮食权利?牧民对此政策是否满意?带着这一系列问题,南京财经大学管理科学与工程学院“听见达茂牧民的声音”实践小分队于2014年暑假期间走进达茂草原进行禁牧后牧民就业转型情况的调研,了解当地牧民禁牧后的生活及其对政策的满意度。
; ; ; ; ; ; ; ; ; ; ; ; ; ; ; ; ; ;;
7年时间祖国北疆环境改善
在进行调研之前,小分队成员走访了库布齐沙漠、火焰山等生态区,对当地生态环境现状进行了实地感受。库布齐沙漠一边是无尽的沙漠,而另一边却是依靠黄河而形成的绿洲。奇特的景观让我们震撼,但也让大家认识到当地的生态正面临着巨大的挑战,这也恰恰说明此次调研的必要性。
来到希拉穆仁镇,蓝天、白云、大草原,令大家心驰神往。据当地的原牧民介绍,达茂旗经过这7年的禁牧整顿,草原生态环境发生了明显的变化,植被覆盖状况趋于好转,生态恶化趋势得到扭转。当地禁牧办的相关资料显示:草群平均高度由2007年的11.9厘米提高到2013年的21.7厘米;植被平均覆盖率由2007年22.1%提高到为2013年的23%;平均亩产干草由2007年的39.7公斤提高到2013年的41.41公斤;沙尘暴和浮尘天数由2007年的12天减少到2013年的1天,达茂草原真正实现了回黄转绿的目标。内蒙古自治区生态水平的提高,更有助于其周边地区环境的改善,加快首都生态圈建设的步伐。
; ; ; ; ; ; ; ; ; ; ; ; ; ; ; ; ; ;;
发挥地区优势,尝试多种经营
由于实施了“禁牧”政策,世代依靠放牧为生的牧民不得不摆脱完全依赖自然生态环境的生产劳作方式。关于牧民的就业转型情况,实践小分队通过实地走访达茂旗两个特色镇,以获取相关数据及资料。
在希拉穆仁镇,小分队采访了一位嘎查长(行政村村长)。她表示,“禁牧”政策实施之后,大部分牧民在草原上办起了旅游服务中心,当地约80%的居民现在都是靠旅游发展获取收入的,还有一部分或外出打工或依旧留在本地根据国家规定放牧。相较之下,通过在白夜镇的走访,得知当地50%的人都选择进城打工。
此外,当地政府在发展旅游业的同时,还着手于兴办农牧产品再加工企业,以吸引当地的剩余劳动力。小分队参观了希拉穆仁镇牧民就业转型后开办的食品加工厂——毕力格泰奶
制品加工厂。该工厂是希拉穆仁镇2014年重点建设工程,安排了当地牧民60人就业,公司为失去牲畜而无法取得经济来源的牧民提供就业岗位。政府大力扶植本土产业,给予政策上的优惠,同时当地的信用社等机构也能够提供低息或者零息贷款服务,帮助当地牧民实现就业转型,逐渐摆脱对于生态环境的依赖。这一方面,践行了“禁牧”政策所倡导的思想;同时,也大大发展了本土经济,使得本土产品“走出去”。
; ; ; ; ; ; ; ; ; ; ; ; ; ; ; ; ; ;
“禁牧”背后,牧民生活更幸福
从2007年“禁牧”政策实施以来,达茂旗不仅生态环境方面得到较大程度的改善,群众生活水平也得到了改善。走访过程中,有一家牧民让大家印象深刻,他这样说:“虽然刚禁牧的时候,我家遇到不少困难。但如果不禁牧,我家的草场比现在要糟糕不知多少倍,连起码的生活都难以维持”。摆脱了对于自然环境的完全依赖,能够稳定当地居民的收入。被访问的大多数牧民都表示对目前的政策非常满意。虽然茫茫大草原的经济发展状况不如东南沿海地区,但当地牧民认为环境在改善,对目前的现状已经非常满意了。通过采访当地农牧厅,得知随着生态环境的不断改善,禁牧政策在执行中也有所放宽,不断朝着利民、惠民的方向完善,在实践中真正实现了人与生态的和谐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