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财经大学外国语学院“古梦清泉”侗族文化调研团队利用今年暑期的时间,有针对性地从贵州众多少数民族中选择了古老浪漫的侗族文化作为调研对象,来到贵州黔东南,踏上了一场文化孤岛之旅。
在吊脚楼小巷里,一位捣染侗布的老奶奶引起了大家的注意,经采访了解到,制作侗布是一项浩大的工程,摘棉、抽丝、纺线、织布这只是前期准备,染料的配制尤其复杂,从花草到矿石,林林总总算起来有二十多种材料。白色的原布经过浸泡搅拧和沤制,取出叠成方块放在平滑的青岩板上反复捶打,看似无聊的敲击动作其实暗藏功夫。而泡制、捶打和晾晒的步骤往往要循环若干遍,直到布匹看起来色均颜全,在阳光下泛出隐约的金色、其上又闪着七彩光芒为止。老奶奶说,年轻人热衷于外出打工,很少人能沉下心来创作侗布。
在侗族大歌之乡小黄村,实践团队的同学们零距离感受到了侗歌的魅力。姑娘的嗓音清亮高亢,叠唱如云雀啁啾,合韵似行云流水,透着一股清泉般的欢快和脱俗;而小伙子的歌声则浑厚齐整,温柔有序地合成了一曲曲天籁。
素有“天下第一侗寨”之称的榕江县三宝侗寨,除了入选吉尼斯世界纪录的鼓楼外,这里还流传着众多古老的侗族民间故事,因而成为侗戏的起源地。但群众反映近年来侗戏表演次数逐渐减少,大家走访了村里多个戏台,均楼锁室空,不见人迹。而作为侗戏蓝本的侗族传说也在悄悄流失,能流畅讲述这些故事的人已为数不多。
(江南时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