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纸媒阅读衰落,电子阅读、有声读物崛起的今天,你有没有想过,是否可以从图书馆“借”个大叔大妈或专家学者来互相交谈以代替“阅读&”?
事实上,“真人图书馆”确有其事,它源于丹麦的哥本哈根,由5位年轻人创立。作为知识传承与文明交流模式,“真人图书馆”在中国的上海、广州等城市均有过尝试,南京的部分高校也曾举办过相关活动,如南京财经大学、南京师范大学就分别在近年面向在校大学生举办过几期“真人图书馆”活动,提供阅读的“真人”基本都是年轻的创业者。但这种真人阅读模式大多遭遇了水土不服,比如北京、佛山等城市,一些真人图书馆变相成了相亲会,有些民间举办者还面临资金和场地的短缺。
那么,“真人图书馆”究竟是概念还是趋势?哪些人会对真人阅读感兴趣?这一阅读模式未来的可行性如何?今年暑假期间,南京财经大学外国语学院的几位同学就此走访了南京部分高校图书馆、培训机构以及养老院,做了一个有趣的调查。
据该校领队老师李慕原介绍,同学们选择的调查对象锁定在儿童(7至12岁)和老人(55至75岁)两个年龄段,之所以选择他们,“因为7至12岁的儿童学业负担不重,开始形成初步的世界观,需要成年人的引导。而老人退休后无事可做,难免空虚,需要与人沟通。”
同学们通过走访发现,暑期约72%的儿童参加了各种各样的培训班,他们的父母表示,如果有“真人图书馆”的话,希望能够区别于其它培训机构,不仅仅让孩子学到知识,还能学会交流,学会爱,学会分享。而通过走访南京的多家养老服务机构发现,大约有90%的老年人由于跟子女接触较少,非常渴望与人交流,如果有“真人图书馆”这样的活动,他们愿意无偿地为孩子们分享自己的生活和工作经验。
同学们还发起了网上调查问卷,参与调研的受众年龄段主要集中在15至25岁,共回收有效问卷587份,结果显示,受访者中70%的人员表示,愿意通过“真人图书馆”深入了解更多职业经历,从而可以指导和帮助规划自己未来的职业生涯。而在社区、街道等人流密集处随意分发的超过1000份调查问卷,回收有效问卷692份,统计结果表明,约40%左右的中年人希望可以通过真人图书馆的阅读放松身心,减轻工作压力。
在将所有走访数据进行综合信息检索分析后,同学们得出结论,目前最受读者欢迎的“真人图书馆”大致可以分为三类:第一,实践技能类,如烹饪技能的传授等;第二,知识类,分布在不同年龄、不同职业、拥有不同技能,并在自己的岗位上小有成就的真人书,比如作家、企业家、医生等等;第三,社交类,具有相同特征的真人在图书馆相遇,互相阅读,成为朋友。
金陵图书馆管理部的黄岷在听了记者的描述后坦言,所谓的“真人图书馆”概念听起来新鲜,但实质上并不陌生。“比如我们馆最近几年都在搞百姓讲堂活动,请过诸如俞敏洪等著名企业家以及一些知名作家到现场与读者交流,就非常受欢迎。”据她介绍,就在几天前,世界金融巨头罗杰斯还被邀请来到金陵图书馆,前来聆听的听众人山人海。
“一个人就是一本书!”南京民间抗日战争博物馆馆长吴先斌发出了这样的感慨。据他介绍,为了配合二战胜利70周年纪念活动,自今年6月至8月,博物馆举办了三期“抗战大讲堂”,先后请来历史学者杨天石教授、萨苏先生、经盛鸿教授等来南京,为市民主讲自己眼里的抗战史,报名来听的群众络绎不绝,“这个讲堂这么受欢迎始料未及,博物馆考虑今后将继续请最好的学者来举办讲座。”
南京财经大学图书馆参考咨询部主任安艳杰老师表示,从2009年开始,图书馆纸质书籍的借阅量大大下降,阅读形势确实令人堪忧。而真人图书这样的形式,作为传统图书馆的延伸和补充,在中国的现实环境里,其实大有用武之地,“从政府公信力角度来看,真人图书馆有助于消除不同社会阶层的对立矛盾,尤其是对社会弱势群体的歧视;从企业角度来看,真人图书馆有利于营造良好的企业文化氛围,促进员工之间的协作,提高企业的生产效率。”但他同时认为,目前大部分图书馆均提供免费阅读,因此由个人来创建单纯的真人图书馆似乎并不现实,这种模式可能更多地还是要依附于具有一定权威性的公共图书馆、博物馆、高校图书馆等专业机构来付诸实施。
(江苏经济报)